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基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0-02-04 17:17
【摘要】为适应生命科学与医学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医学人才 的需求,同时为基础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后备力量,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 学院于 2014 年开设基础医学专业。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院进一步完善课程 体系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 念。理论教学中有机结合科学发展前沿,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训练中则注重科研能力和科 学态度的培養,以实现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 全面提升,为保证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 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基础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 才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29-02 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基础医学的全面进步,科学研究水平的提 高、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后备力量的短缺,均急需高素 质、复合型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开设基础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仍较 有限,这一现状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而且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高校教师 及科研人员多是其他专业(临床、生物等)毕业后,读取基础医学专业中某学 科研究生后从事本学科基础研究与教学,能力很强,但不能适应基础医学各学 科间融合发展的需要。基础医学专业的设立将以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基础理论、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知识,了解和熟悉当代医学发展 的前沿,初步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对人才市场的需 求。 根据国家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等相关文件要求,遵循《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建设高 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定位,以前期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的培养 方案为框架和依托,借鉴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经校内外专家、学系、教研室 主任的广泛论证和反复修订,形成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从 2014 年开始每 届招收 20 名学生,进行精英培养。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 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 课程设置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 学等。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 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 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 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1]。 2.改革对策 学院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加强顶层设计,以创新、发展为理念,以培养 高层次医学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岗 位胜任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基础医学专业课程 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 对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 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服务。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础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自然科学、生命科学 及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故将其培养模式定为“4+1+4”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即前四 年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课程和实习,第五年为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阶 段,后四年则进入硕博连读培养体系。这种培养模式体现了培养高层次基础医 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连续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的优势,是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创新尝试。 2.2 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 按照“党委管理、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断推进人 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大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鼓励高水平 教授开展新生研讨课、主题讲座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必修、限选、 专业选修、新生研讨课、公共选修课比例,开设新生研讨课、优质在线开放医 学课程、网络公开课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2.3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2.3.1 多学科融合、案例引入式教学方法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内容交叉重叠严重、理 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思维单一、综合应用知识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 1993 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得到各国专家的广泛认可。2000 年,浙江大学 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并取 得很好的成效[2]。2012 年,学院开设了两门分别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 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肝脏疾病》(36 学时,2 学分:理论 28 学时、实 验 8 学时)、《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泌尿系统》(45 学时,2.5 学分:理论 34 学时、实验 11 学时)。《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肝脏疾病》的课程设置是以病例 的形式引入,以病例串联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经过 思考、讨论、分析和总结,将所学基础知识深度融合,并与临床问题相联系, 形成完整的临床思维过程。以病例引入式的多学科的交叉教学授课模式为之后 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3.2PBL 教学方法的推广 PBL 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针对问题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团 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升解 决问题的能力 PBL 教学方法在学院的推广经历了师资培训、案例编写、小规模 试点、大规模铺开的过程[3、4]。学院采取“小步快走”、“以点带面”的模式将 PBL 教学逐渐铺开,首先以选修课形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两轮教学 实践,并及时与师生座谈,反馈教学效果。随后在临床医学专业和基础医学专 业的新一轮 PBL 教学中,学院选派各科室骨干教师进行随堂观摩学习,并集中 培训,为下一步铺开做好师资准备。 2.3.3“三明治”式教学法 “三明治”式教学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 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理实验课课程采用的“三明治”教学方 法:在《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救药》和《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实验中先提出问 题并将结果设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最后将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 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2.3.4 开设特色课程 通过早期接触教学科研训练课程(81 学时,4.5 学分)的实施培养学 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生学 习的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参与基础医学主干学科科室的教学科研实践相关活 动。在专业限选课中加入临床思维培训课程(24 学时,1.5 学分),该课程以 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进行讨论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际 相联系的思维模式。 2.3.5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学习方式;营 造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学习情境;积极设立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的教学内容和问题。从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制定合理、 清晰、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5]。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活动和内容,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活动 产生感性认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和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渐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不断增强。 2.3.6 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多门核心主干课程均设立相关的网站,将教学信息、教学大纲、教学 课件等内容上网。同时,依托学校教学信息平台,开设了 4 门网络课程《医学 免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泌尿系统功能探究》;建设优质 在线课程 3 门《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数据处理及其 MATLAB 实现》、 《药理学》。网络課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资源,提 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学习内容, 自我组建知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有利于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6]。 2.3.7 现实与虚拟教学相结合 虚拟技术可以辅助现实实验教学中不易完成的或具有一定危险的实验, 同时也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的考核。如药理学系利用虚拟平台 将传统镇痛药实验的化学性致痛法改进为化学致痛、物理致痛和虚拟技术三结 合的新型致痛法。 2.3.8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 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在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同 时,还可从实践中感受社会的需求、病人的需求及自我知识的缺欠,从而激发 了学习的自觉性。如在国际艾滋病日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关心你我他——艾滋 病宣传活动”中,学生利用微生物及免疫学知识向社会宣传讲解,起到了良好的 社会教育作用;在每年三下乡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当地居民进行疾 病防治方面的宣讲,同时为当地居民做血压测量、心脏听诊等检查,强化所学 知识的同时,也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语 针对基础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做了调查问卷显示,教学改革 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 程,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程整合的具体模式以及配套教材的完善等。 我们将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医学教育模式,为我国高 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邰浩清,詹臻,黄玉芳.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 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7):607-610. [2]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6 年总结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3]李翠兰,王子介,邓依凡,等.SBL 教学在医学本科生教育中的运用 [J].].基础医学教育,2015,(1):34-36. [4]李懿莎,左晓霞,罗卉,等.PBL 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的教学反馈与 问题剖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71-1173. [5]张量,徐军,祁源,张忠.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医学院校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研究,2016(34):10-11. [6]吴有盛,刘子冬,王莉,等.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J].].大学 教学,2013(6):68-69. 作者:于洁等 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此文档共6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基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第 1 页基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第 2 页基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第 3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