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2020-01-27 17:43
一、系统的战争观 国防即不等于战争,但国防和战争是分不开的。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就是 为着防范外敌对我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和应对突发事变。在一定的条件下,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战争和对待战争,树立正确的战 争观,提高和强化国防观念。 1. 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 生活中充满了战争,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期,仗打得特别大特别残酷。历 史证明,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人民要在战争中求得和平,就必须起来以革 命的战争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从抗日战争的性质出发,毛泽东指出: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 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1]475 -476 对于正义的 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 对于非正义的战争,坚 决给予反对。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 既爆发后, 就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我们中国, 则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的民 族革命战争”[1]476.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是求中国和世界永久和平 的。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的和 平事业,无疑是非常伟大的贡献。 2.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克劳塞维茨和列宁,对战争和政治的关系都给予 了深刻的阐明。毛泽东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进一步阐明了二者的辩证 关系,指出: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1]480 毛泽东认 为,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抗 日战争的政治目的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要实现 这一政治目的,就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 民抗战的政治动员,离不开贯彻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 的援助等等政治因素。“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1]479 同时,毛 泽东指出,从战争有其特殊性这点上说,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 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 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这样,中华民 族的抗日战争也是这样。毛泽东还指出,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 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这方法,就 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 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 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3.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根本目的。指导战争,不仅要懂得战争的 政治目的,还要懂得战争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指出: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 就是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1]482 战争中的武器、进攻和防御,均体现着 战争的目的。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与此 二者相对应,战争中进攻是主要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 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 攻仍然是主要的。”[1]482 那么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精神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关系呢? 毛泽东认为二者不相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是极大的代价。“部分的暂时的牺牲 ( 不保 存) ,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1]482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保存自己消灭敌 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战术行 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1]483 抗日战争的各级指导者, 要力求通过每战不断地、部分地消灭敌人的积累,促成大的战略胜利,达到 最后驱敌出国、创建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毛泽东的系统战争观启示我们: 第一,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抗日战争胜利距今 70 周年,但历史不容忘记。首先 是痛定思痛,不忘国耻。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起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 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除了抗日战争, 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 国条约而告终。这段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必须走 富国强军之路。其次是虽胜不忘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一些国家视我之 克制与和平愿望为软弱可欺,挑起边境冲突,妄图侵占我国领土主权,但均 被我国军民发起的自卫反击战打败。当前我国的边境特别是我国的海疆很不 安宁,一些国家企图借西方大国之力,蚕食和永远侵占我国岛礁及其海域, 西方霸权主义者也插手我东海南海争端,助纣为虐,挑战中国主权,我们决 不能掉以轻心,置忧患于脑后。习近平也强调过,“忘战必危,怠战必败。” 在当今世界重塑国际战略格局的过程中,中国崛起面临的阻力会越来越大, 各种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强军目标为 统领,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如果有谁胆敢对我中华发动侵略战争,我们必 将以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把侵略者彻底打败,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统一, 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第二,必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备无患,备战能战 才能慑战止战。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 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是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的必要前提,它的政治目 的就是保家卫国。保家卫国,就离不开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习近 平指出: “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 用、纵横捭阖,但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2]88 这就 需要锻造一支有能力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的强大的人民军队,同时要有一整 套适合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战争指导上做到灵活、机动、自主, “致人 而不致于人。”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实战化军事训练。在和平时期、非战争的 情况下,我们要不要贯彻战争目的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是直接的贯彻, 而是间接地贯彻,即通过实战化训练和演练来贯彻。和平时期军队进行实战 化训练和演练,就是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更好地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 战争目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这 个道理。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必须坚持把实战化训练和演练摆在战略 位置,作为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特 别是加大在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域、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训练力度,努 力实现训练和实战一体化。 二、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是国防战略的核 心。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为抗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和 一整套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抗日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就是持久战,其实质是 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认为,要具体地进行持久战这一总方针,还必须制定 和实行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 线。实行这些具体的战略方针,是由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即 由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基本因素所构成的矛盾运动 所决定的。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 敌强 我弱) ; 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 的、正义的 ( 敌退步、我进步) ; 第三,日本战争力量强,但它是个小国,人 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 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 敌小我大) ;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 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 ( 敌寡助、我 多助) .这些特点、因素的矛盾运动,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 利属于中国。根据这个基本规律,毛泽东将抗日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 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具体战略方针上,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 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 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实行战略的反攻战。战争形式上, 在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在第二阶 段,主要采取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第三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运 动战,而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毛泽东抗日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战 略方针,其精髓是革命的辩证法,其要义是自觉的能动性,其灵魂是主动性、 灵活性、计划性,概括起来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 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其内涵丰富,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 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590,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中央军委确立 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 适时地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制定出进行积极防 御军事战略总方针的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1969 年,针对国际上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建立在 “早打、大 打、打核战争”的基点上。1985 年,在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判断,确 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的前提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了战略性转变,把 军事斗争准备放在应付和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基点上。 1993 年, 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 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 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 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每一 次调整,都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思想内核,同时又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和发展 战略密不可分,有着显着的时代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为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中央军 委又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 一是调整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在继续 将军事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础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 事斗争准备。二是创新基本作战思想。根据各个方向安全威胁和军队能力建 设实际,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 胜的体系作战。三是优化军事战略布局。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 应、互为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布势; 加强太空、网络空间、海外利益攸关 区等新型领域安全的维护。四是在军事力量建设上,实现陆军、海军、空军 和二炮的战略转型。另外,还制定了一整套军事战略原则。[3] 三、国防动员思想 国防动员思想,是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抗日的政治动员。毛泽东指出,如此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 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头等重要的,就是动员全国的 老百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 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480 什么是政治动员呢? 毛泽东指出,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 使每个士兵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样才 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万众一心,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还要说明达到此 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即要有一个政治纲领,并把它普及于军队和人民,动员 所有的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再次,要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和媒体,采取多种 形式,用合民众口味的方法去动员。最后,要经常进行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 , 使其常态化。毛泽东认为,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 胜利。第二,抗日的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基础。解决抗日 的经济问题,也必须通过动员民众来解决。毛泽东指出: “抗日的财源十分 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 之理?”[1]512 早在 1937 年 8 月 25 日,毛泽东在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 战胜利而斗争》 一文中提出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其中对抗日的经济动员 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和方法。战时的财政政策是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 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 时生产品的自给; 提倡国货,改良土产; 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 第三,抗日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在国防动员中居于核心地位。为了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指出,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 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因为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 “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 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1]492.早在 《抗日救国八大纲领》和 《抗 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了全国军事的总动员,提出了具 体的实施措施: 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包括中央军、地方军、红军在内,实行 全国抗战。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作战方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的作战方 针。设立经常的国防会议,讨论和决定国防计划和作战方针。武装人民,发 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改革军队的政治工作,使指挥员和战 斗员团结一致。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发扬军队的积极性。援助东北抗日联 军,破坏敌人的后方。实现一切抗战军队的平等待遇。建立全国各地军区, 动员全民族参战,以便逐步从雇佣兵役制转变为义务兵役制。 国防动员因战争而生、为打仗而备,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 系到国家的安危。我党不仅在国家战争期间重视国防动员,也重视在和平时 期的国防动员。新时期国防动员的显着特点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 国防动员。我国在 1997 年 3 月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八章明 确规定了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完善 国防动员制度,保障国防动员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我国在 2010 年 2 月,制定和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共 14 章 72 条,内 容有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等。此外, 《国防交通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国防动员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 可循。国防动员法,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战争年代提出的国防动 员思想的诸多基本内容、基本做法和基本精神。当前,我国外部安全环境发 生深刻变化,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严峻复杂,军队和地方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 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国防动员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形成与遂行 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强大动员能力。 四、统一战线思想 毛泽东认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他说: “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三是日 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 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1]51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策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早在 “九一八”事变后的 1935 年 8 月,中共 中央就提出了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 12 月,在瓦窑堡会议上, 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7 年,日本帝国 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号召 “全 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 寇的侵略! ”[1]344 为了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明确和坚持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目的。对此,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给以了阐明: “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 们的统一战线; 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根本目的。”[1]5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决 定了必须在抗日战争的一切工作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 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 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 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1]513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 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不断巩固全民族的广泛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是分不开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 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国家,统一祖国, 巩固国防的重要法宝。在现阶段,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 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并以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特别是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 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产生了新的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 这些阶层和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需要党去教育、引导、培养和团结,不断拓展统一战线的内涵,壮大统一战 线的力量。2015 年 5 月,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和发展最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他特别提出要做好 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等 “新 三种人”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 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要认识到, 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 谐稳定,关系到国防的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安危。 五、军队建设思想 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非常重视军队建设问题。他的军队建 设思想在 《论持久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4 页,此文档共9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第 1 页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第 2 页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第 3 页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第 4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