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

2020-01-27 18:04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一 《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摘 要: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 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通过语义学对道德的分析,可以看 出国际关系 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 的“道德选择”问题。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国际关系 道德 国际伦理 气候变化 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无”与“有”是学界争论通常的焦点。一种颇 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amoral,或译无涉道德或超道德)标签贴在 现实主义身上,将其与“道德主义”作为对峙的两端加以比较,哈里斯(amoralOwn Harries))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1],国内学者石斌也认为,以“非道德”著称的 现实主义与法理-道德主义双峰对峙,是影响最大的两大国际伦理传统 [2]。 在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美国,也有很多学者把理性主义同道德主义对 立起来,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国学者则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 复杂性与伦理传统的多样性,并认为应对此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态度[4]。 本文首先列举有关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流行观点,然后从语义学角度 即道德概念的内涵与作为这一概念外延的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入手,对上述争 论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 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将以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为案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文章的结论是: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讲只 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 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 1.争论的观点 在谈到国际关系中道德时,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 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种观点,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下面简要列 出的观点,前四种通常被视为包含在现实主义框架之内,后两者可以被归纳 为理想主义的论点。 最极端的立场可以定义为“非道德主义”。这一立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 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国家考虑道德义务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险,这还意味着 “不道德”的行为有时也是必要的[5];“在国家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可言”,“外 交政策与国际政治本质上是非道德的活动”[6]。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道德相对”论。该观点怀疑道德原则的普世性,或者 虽不赞成道德相对论,但仍然认为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原则较之国内政治领域 极为有限,也殊少约束力。例如卡尔认为:“这些所谓的绝对和普世原则根本 就不是原则,它们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利益的特定解读而制定 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而已”[7]。凯南则指出:“不能认为自己的道德价值 观对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确有效”[8]。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国家理由”。它强调“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的 区别,把国家作为道德诉求的对象,使国家人格化,并赋予国家利益以道德内 涵[9];认为国家本身乃价值之源泉,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国家本 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层次的善[10]。从这一观点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 是从“不打仗”或“不杀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是出于成本 -收益分析的国家利 益需要。 较温和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有限道德”。该观点认为国家及其政治代理人 可以充当有限道义角色,但必须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损害国家 利益为度 [11]。 第五种观点是“形势伦理”(amorals)ituational ethics)) 或非完美主义。从坚持道德 原则出发,该观点既讲求实际、又坚持道德伦理的适当指导作用, 并且按照 具体情况来具体判断政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具体决定道德伦理态度。 最后一种立场可以被称作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 政治手 段都 必须符合 根本的道德伦理” [12] 。“应用于个 人道德的共同 原 则――同情、慷慨、宽恕、仁慈、容忍――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 系”[13]。康德缔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为基础,受其影响发展 至今的“民主和平论”,也是把民主视为可以推广至全球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图 1 中,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各执一端,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两大 派别,是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其间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着各 种温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别。为了不被繁杂的标签所迷惑,从语义学角度 开始厘清国际关系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2.道德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概念内涵与外延 道德(amoralMorality),),在《柯林斯英语词典》(amoral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 解释有三,a.道德是关于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 一种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会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关人行为的原则和 价值体系;c.道德指某行为正确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种内涵:第一,道德是一种 信念,此信念认为凡事或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别,人们必须 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为,必须在各种价值判断中做出选择。第二,道 德是信念的体系,当一个群体(amoral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中出现被大家广为接受的 某种或某些信念时,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观。所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群体与道德认同互为条件:群体中的互动既形成又调整个体的道 德信念,道德认同又为群体的维系提供基础。第三,道德是评价标准,个人 或群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或普世道德观对某一社会行为作以评价。从 历史唯 物论看,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从辩 证唯物论看,同一个人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其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 我们再把这一概念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根据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这 样延展出这样的道德定义,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是:a.关于国际行为的是非与 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对国 际行为作出的道德评价。 首先,凡是承认国际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即是承认国际关系中有道德存 在。从这一点说,即使是“非道德主义”,也是有道德观的,实际亦是如此。 马基雅维利在否定君主该受道德约束的同时,同时就是积极地对君主(amoral国家) 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只不过他对国家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个人道德不同而已。 同时,他也不曾忘记普世道德观的影响力,他认为“仁慈、守信、诚实、人道、 虔诚”等品质,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但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14],为什么要“显 得具备”? 显然是因为人们都认同这些品质,认为其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 具备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观点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认行为有是非对 错之分。“道德相对论”怀疑的是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但并不否认有道德;“国 家理由”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原则,相信只要坚持“国家理 由”就是好的,是正确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势伦理”原则也肯定了道德的 存在。总之,同个人行为相比,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行为也是有是非对错 之分的。 其次,国际关系中的普世道德。国内道德规范依据的是国内大多数人的 认同,因而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国际道德规范,它 所依据的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行为体的认同。那么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道 德规范吗?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举“国家道德”观点时讲道,“国家存在本质上 是为了提高和保护自身及国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须与那个目标协调一致。” “实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责任不是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或偏好,而是要确保 其服务对象的利益。” “一个政治领袖的责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国家 健康 发展,而非纯洁他自己的灵魂,这两者并不必然一致”。“道德主义”立场则与 其有本质不同,“国家行为没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因为应用于个人的道德判断 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家”[15]。可见,他们列举的或阐释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 的价值体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从这一方面考察国 际关系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尽管国际上存在着由一些 国家、甚至大多数国家认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但严格意义上的 普世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尚不存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对不同道德原 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认同导 致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所导致的冲突更难和解。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与“不 干涉内政”这两种道德观念产生的冲突,还有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种族冲突等 等。第二,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供给 个人道德认同的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受到更为广大的群体(amoral国际社会或世界社 会)的挑战,这个更广大群体有机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认同,而更广泛 的道德认同又将会为真正的普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人类就有可能建 筑一个道德的“巴别塔”。 再次,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是国际关系主体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 国际行为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主观行为,不同国家做出的判断会 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持“国家理 由”观,但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国家需要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很 大差异,那么国家在对国际行为的评价也会相应变化(amoral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待 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为的评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采取不附加条件、 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这在中国和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看来,是正确的、道德 的国际行为,然而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评判,就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际道 德的行为。道德评价上的主观性,不仅存在见仁见智的层次,甚至会导致严 重分歧、对立与对抗。 综上所述,从其涵义的第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 质疑的,然而,关于道德认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由于 国际关系的国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标准的主观化等原因,存在各种相互竞争 甚至冲突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此,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争论,不是简单 的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而是更加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正如汤普森 (amoralKenneth Thomps)on) 而 言 , 这 “ 并 非 是 对 与 错 之 间 的 争 论 , 而 是 对 与 对 (amoralrights) and rights))之间的争论,而这就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无比复杂[16]。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迹总是若有若无、若隐 若现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价值、经济与利益、政治与权 力常常作为国际行为的多种属性混杂一起,很难区分。当小布什宣布对伊拉 克的战争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石油,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全球争霸的重 要一步,而小布什公开的理由之一,则是“自由”。国际关系和价值判断的复 杂性,使得人们很难对一种国际行为做一定论。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 问题上的各国分歧,很多学者都从国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当事国 家的所作所为,也让人感觉在此问题上很难找到道德解释的立足之地。本文 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道德的实在性加以说明,并应用上 文所列六种观点对该问题加以解释。 3.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看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关注,源于温室效应理论,而该理论在近 200 年前便已经由法国科学家提了出来,1908 年,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出版 专著,首次提出人类活动将会极大影响地球气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 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对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采取“可接受”的态度,甚至给予“道德”的评价[18]。 相比之下,减排在当今世界几乎成为一种普世道德,就连一向对此无所 作为的美国也于 2008 年 4 月 17 日发起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 变化会议”并提出在 2025 年前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标。 尽管国际上对减排问题几乎形成共识,但是谁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却 没有定论。原因很简单:各个国际行为体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利益。此时的 “国际道德”让位给国家利益。欧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额总共只占 15%并且从 趋势上还将减少,而门槛国家所占份额自然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谁也不 能躲避开这个全球责任”。这种共同责任,建立在“形势伦理”的基础之上,因 为欧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少(amoral15%),加上今后新能源的使用,减排对欧盟 国家自身利益的影响并不算大,提出“共同责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坚 持了道德伦理,这是欧盟国家积极倡导减排的原因之一。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则采取了“有限道德”的态度。提出“算总帐”的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算总帐”基于排放时间和总量的计算,要求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和技术援助。这样的原则,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 1。 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 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同的道德压力下,不同 的国家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原则,在“责任”、“义务”与“利益”间作出 不同的道德选择,它们的国际行为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 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减排 问题上是如此,其他的国际行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Orbis), Fall, 2005, pp. 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 浅析》,载于《欧洲》2002 年第 1 期,第 1-11 页。 [3]Fred M. Frohock,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Impos)s)ibility), Theorem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2, 1980, pp. 373-384, and Viktor J. Vanberg and Roger D. Congleton,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Exi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6, No. 2, 1992, pp. 418-431. [4] 何 怀 宏 : 《 国 际 伦 理 的 特 殊 性 和 必 要 性 》 , 载 于 《 国 际 政 治 研 究》2007 年第 3 期,第 5-7 页;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伦理观》,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19-20 页。 [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5 年版,第 73-75 页。 [6]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7][英]爱德华・卡尔:《20 年危机(amoral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版。 [8]George F. Kennan, G. (amoral1954). Realit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p. 47. [9]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 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3 页。 [10]Jack Donnelly),, “Twentieth-Century), Reals)im”, in Terry), Nardin and David R. Mapel, eds)., 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 想浅析》,第 2 页。 [12]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 话》,载于《欧洲研究》2003 年第 5 期,第 143-149 页。 [13]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14]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 74 页,第 84-85 页。 [15]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1-605. [16]Kenneth W. Thomps)on, “Moral Valu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88, No. 3, 1973, pp. 368-374. [17]徐再荣:《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史学月 刊》2003 年第 4 期,第 115 页。 [18]阿兰纽斯还期待着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 来更加丰富的作物,并为迅速增加的人类造福,见徐再荣:前引文,第 115 页。 注 释: 1.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于《 外交学院 学报》,2004 年第 3 期。 2017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二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4 页,此文档共8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 第 1 页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 第 2 页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 第 3 页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 第 4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