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关系有所推进,但仍问题缠身,新型大国关系未有实质性进展
2013 年的中美关系以习近平主席访美为契机,“新型大国关系”有所推进,
但因理念差异,中美之间对构建何种内涵实质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仍有
距离,中美间存在着“‘中国梦’将与‘美国梦’以特殊的形式抗衡”问题。但是,
两国最高领导人均认识到两国关系如何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用奥巴马的
话说,“美中关系对两国、对亚太乃至世界都很重要”。因此,理论上讲,合
作理所应当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选择。同时,在经济领域,中美间的
经贸关系再创新高,2013 年已达 5210 亿美元,充分表明中美间的经济联系
更加紧密。
然而,由于美国全面展开“再平衡”战略,尤其是在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
思维引导下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也就是说,美国表面上说“美国欢迎中国作
为一个大国继续和平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对美国、对世界都有利 。
美方希望同中国保持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但实际上却以严重的意识形态划界,
并时刻担心中国发展会挑战其既有的霸权地位,从而四处围堵中国,迟滞中
国的和平发展。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下的中美关系,即合作与遏制并行,从
而导致中美间的战略对抗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涉及中国重大利益关切的具体
问题上,美国对中国采取不合作、搅局甚至“助纣为虐”的方式,给中国解决
问题平添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为产生
摩擦埋下祸根。
尽管中美之间近年来建立了 90 多个多渠道、多层次的对话机制,但是,
这种对话机制始终存在着地位不平等问题,从而导致对话只能是某种象征意
义上的,难以突破森严的壁垒进而落实到实处。最令人担心的是在处理具体
问题上,如果两国产生战略误判,势必导致矛盾的进一步上升,甚至导致冲
突的发生。
(二)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有所发展,经济发展与两国关系水平尚不匹配
中俄关系 2013 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反映在习近平主席主政后首访俄
罗斯,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明显提升,在一些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共
同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也为未来联动推进国际秩序发展奠定了重要
基础。双方领导人在 2014 年来临之前的相互贺电中,对 2013 年的双边关系
均表示满意和殷切期待。同时,2013 年,中俄军事合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在武器装备转让和联合军演上与往年相比有了重大突破,丰富了两国
关系的内涵实质。
但是,作为一种和而不同的战略协作关系,受各自核心利益驱使,同样
存在着相互认知问题,特别是俄国内还存在着不同声音。在战略层面上,部
分精英仍存在着对中国崛起可能损害俄安全和大国地位的担忧,“中国人口扩
张论”、“原材料附庸论”、甚至“收复失地论”等在俄仍有一定市场,尽管其背
后有着浓重的西方背景,俄官方特别是总统普京已经公开明确地予以反驳和
回击,称“中国不构成威胁。我们长期为邻,知道如何互相尊重”,但是,这些
负能量仍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问题上对中俄关系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产
生影响。因此,与政治关系相比,中俄间的经济关系着实显得黯淡,根据中
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两国贸易额尽管有所增长(1。1%),但
仅有 892。1 亿美元,占中国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的 4。16 万亿的约 2。14%。
虽然这样的贸易额度并不显得“冷”,但显然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得不够
匹配。
(三)美俄关系“因小失大”,正确认知的缺乏导致僵局尚未真正打破
美俄关系虽比 2012 年有所缓和,但僵局并未真正打破,未能实现真正
的“再重启”。年初,奥巴马连任后曾主动表示要实现陷入“冰点”的美俄关系
“再重启”,双方也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两国元首先是尝试运用书信的方式加强
沟通,继而在年度八国集团峰会上进行了双边会谈,美俄战略核潜艇都大幅
减少了巡航次数,出现了“再重启”的势头。但“棱镜门”事件导致两国取消了原
定在俄圣彼得堡进行双边会谈的计划,中断了 6 年的美俄外长和防长“2+2”
会谈虽仍按预定时间在华盛顿举行,却草草收场。美俄战略关系因“小事”似
有变得“意气用事”之嫌,但考虑到这些“小事”的特殊属性,也不难理解美俄元
首间难以走近的真正原因。事实上,由于从战略意愿和战略思维,到战略目
标设定和战略路径的选择,美俄双方都存在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具体
问题上分歧巨大。
因此,美俄关系的发展仍面临着层层阻碍,加之被美国媒体称为“21 世
纪沙皇”的普京总统独有的强烈民族主义情节和强硬个性,难以在重大问题上
向美妥协,美国也不会低下高昂的头颅去迎合俄罗斯,这就导致美俄关系要
彻底改变趋于和睦、合作,并未易事,除非彼此的战略思维发生重大变化,
或在重大问题上存在共同关切的战略利益。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关于美俄关系的龃龉和未能“再重启”,奥巴马将其咎
归于普京的孩子气,称其“看起来就像坐在教室后面无聊的孩子”,同时,“上台
后俄罗斯退回‘冷战旧腔调’”。它还自嘲地称美国关系“将停一下,重新评估俄
罗斯正去向何处”。事实上,这充分说明美俄两国间依旧缺乏基本的认知和互
信,依然活在冷战的阴影之中,这将极大程度地制约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
但依据现代的国际政治经济生态和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很难想象美俄会走
上当年美苏冷战的老路,哪怕是基于核威慑的对抗。
(四)大国间互信、互动与自信问题严重,权力转移虽悄然发展,但“一超
多强”格局依然如旧
事实上,从 2013 年大国间的交往情况看,相互之间仍缺乏应有的互信
和良好的互动,甚至缺乏应有的自信,即便是超级大国美国与其盟国之间也
同样如此。2013 年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国的“监听门”,即美国利用
驻外使领馆的大约 90 个电子监视设施对驻在国的电话和网络通讯进行监视,
甚至包括自己的一些盟国(除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和新加坡)。
说明美国已开始缺乏基本的自信。有人将美国的监听行动称之为“五只
眼”情报联盟,即通过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全面合作与风
险共担,对全世界主要国家进行监听活动,此举引起相关国家特别是西方盟
国的极大不满,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的软实力。对于美国的“监听门”事件,西
班牙《国家报》副总编辑路易斯·巴塞茨撰文称,“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为我们
提供了一份世界权力地图。……虽然内容不多,但使我们对这些国家之间的
权力关系、依附和从属及其使用的大量欺骗理由和伪善做法有了极大了解”。
同时,“我们即将迎来一种监听活动的新秩序,而且这必将忠实反映新的世界
权力分配格局”。
可见,为维护自身安全,特别是为持久掌控世界霸权,美国可谓不择手
段。更令人深思的是,美国一方面在不断加强与其盟国关系,却又对盟国的
展开监听活动,这种发展的悖论让人愕然,但它确实存在。
从当今的大国关系的力量对比和影响力看,正如笔者一直判断的那样,
尽管当今多极化格局的趋势十分明显,但就眼下而言,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未
改变。尽管美国因 2008 年金融危机和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其实力相对下
降,但依然具有影响世界的巨大能量。在此格局之下,其他大国只能在某些
领域有限地掣肘美国而发挥影响力,但在地区层级上看,权力转移正在悄然
发生。
从历史规律看,盛极必衰,权力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即便从世界的层
面看,美国的衰落也将难以逃脱这样的规律。但问题的关键是,谁会成为下
一个世界的领导者,美国会否像当年从大英帝国手上接受世界霸权的权杖那
样,高兴地将其交给后来者。从美国当下的表现看,显然不会。相反,美国
冷战后一直四处寻找对其世界霸权构成威胁的对手,这就难免会落入进攻性
现实主义“大国政治悲剧”的理论预言。然而,从世界军事发展特别是高新武
器不断涌现的现实视角看,毁伤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导致战争后果更加难以承
受,特别是一些高新武器超视距远程打击能力的实现,战争控制成为一个难
以驾驭的问题,稍有不慎即可由局部冲突转化为全面冲突,对于这个问题的
共同认知会使大国间发生军事冲突的概率进一步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国
间的战略牵制和遏制不存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大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基本可控制在“冷战”范围。即便如此,大国之间良性互动的缺失,同样会导
致国际社会的分化,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的战略稳定。 2013 年,大国
间的战略互动虽有加强,但对有关霸权转移的讨论十分高涨,各种分析和预
测将中美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然,这种现象对于美国和中国来说都不是
件好事,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疏离中美关系的沟壑。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未涉及本国自身重大安全利益的问题上,大国间
的协调和沟通也出现改善的势头,如在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
题上,大国之间的共识越来越多,特别是中美俄三国,正形成一种初步的共
治态势。如若战略互信进一步增强、求同存异进一步入心,在国际治理上极
有可能形成某种大国共治的局面,国际安全形势则定会朝着有利于人类和平
与发展的目标挺进。
美俄提升战略打击能力,凸显控制与发展悖论
2013 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俄两国都在提升战略打击能力,战略武器
的更新换代此起彼伏。
(一)美国更新核弹和海空重型装备,以“中国威胁”为由头,打造应对中国
的“杀手锏”
2003 年 11 月美国宣布“核弹更新计划”,包括延长 B61-12 核重力炸弹使
用期限,提升发射陆基弹道导弹的能力,置换“俄亥俄”级潜艇、研发新型远
程精确炸弹,以及对目前的 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和 B-2A“幽灵”轰炸机”轰炸机
部队进行改良。其目的正如美战略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凯勒空军上将所言,是
“为了恢复核威慑力和复原相关核设施”。同时,大型水面舰艇先后下水,先
是 10 月 28 日排水量达 1。5 万吨的最新型隐身驱逐舰 DDG-1000“朱姆沃尔
特”级首舰下水,紧接着 11 月 9 日排水量超过 11 万吨的最新一代航母“福特”
号下水,开启了航母的更新换代。联系到美国“再平衡”战略,显然这些大型
水面舰艇的研发,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牢牢掌控亚太地区的制海权,而其主要
针对对象明显是中国。因为,美国认为其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对手就是正在
快速崛起的中国,而中国的反介入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美
军就必须要有“杀手锏”。美国国会的一个咨询机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
员会 11 月曾发表一份报告,预言并警告称,“2020 年北京在西太平洋拥有的
现代化潜艇和战舰将是最多的。……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正改变亚太地区的力
量对比,并对美国几十年来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
因此,美国媒体称中国在 12 月 13 日第二次试射了最新型“东风”41 公路
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后,引起了美国对中国核打击能力的关注。美国认为此次
试射表明中国远程导弹技术正在发展,担忧中国会不会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
器”的承诺。美国空军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的报告称:“中国有世界上最活
跃、最多元化的弹道导弹研发项目。中国正在研发和测试进攻型导弹,组建
新的导弹部队,提升导弹体系的质量,研究反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方法。中
国弹道导弹力量的规模及导弹类型都在扩张。”
原美军情报官员、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拉里·沃策尔
11 月 20 日出席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新型“东风”41 导弹是中国
扩充核武库的一项内容。他还称:“中国正通过实现核军力现代化来提高其核
威慑能力。中国正在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开发新型洲际弹道导弹 ---‘东
风'41。”沃策尔表示,中国还可能给导弹装上用于打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
“突防装置”。
可以预见,美国必将针对中国战略导弹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导弹防御
系统,以削弱中国战略导弹的突袭能力,而中国也必将为赢得反遏制的主动
权,加大对新型战略导弹的研发力度,从而导致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仍会继
续下去。
(二)俄罗斯不断展示实力,着手研发固定式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以平衡
美国打击能力
面对美国新的战略武器升级计划和举措,俄罗斯也不示弱,其包括“彼得
大帝”号核导弹巡洋舰在内的海军舰船不断在全球各大海域显示存在。10 月
30 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更是表示,“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军完
成了对核遏制力量、空天防御力量、海军及远程航空兵的突击检查和演练”。
在此次演练的试射导弹中,包括“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和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 。
此外,总统普京在 11 月末举行的战略火箭兵发展会议上宣布,2013 年将有
两个团装备最新型的洲际弹道导弹系统。2014 年,战略火箭兵还将列装 22
套该系统。
这种新型导弹可以突破任何反导系统。
同时,《俄罗斯报》12 月 18 日还以《谁也追不上导弹》为题披露,俄
战略导弹部队将在 5-7 年后装备新的固定式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系统“萨尔马特
人”。据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称,该导弹不仅提高了效
率,还扩充了对付反导系统武器(包括太空武器)的手段。此外,文章还认为,
该导弹系统完成后还可摆脱传统上为延长一些战略导弹(如 RS-20V 和 RS-18)
寿命而与其生产厂家乌克兰协商解决的麻烦,到 2020 年至 2022 年彻底实现
俄战略导弹库中全部为国产导弹。
此外,俄还宣布重建铁路基洲际导弹系统,称此举是对美快速全球打击
计划的回应。
显然,俄罗斯的核战略计划在新形势下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无论是进
行这些进攻性战略打击力量的演习,还是研发新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除了
提升自己的军事打击能力外,显然其更深层用意就是在向美国示强,并以此
鼓舞俄国内民众精神,凸显俄核大国的地位,最终为重振俄大国地位进行铺
路,这也充分反映出是对普京“还你一个强大俄罗斯”理念的具体实践。但是 ,
俄罗斯的举动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认为,“应将俄
罗斯更新核武器视为莫斯科与华盛顿新一轮战略竞争的标志。”
这种评价不禁使人们想起了冷战,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三)美俄战略武器竞争再起,凸显控制与发展悖论
战略核武器被认为是“超级武器”,其巨大的毁伤能力令人谈而生畏,限制
发展核武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曾高调倡导建立
“无核武器世界”,且“美国首先带头”。2010 年 4 与,美俄两国在捷克首都布拉
格签署了核裁军新条约,新条约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不超过
1550 枚,所部署陆基、海基、空基战略核导弹数量不超过 700 枚,现役和
预备役发射装置不超过 800 个。从数量上看,双方可部署核弹头数量减少了
约 1/3,运载工具减少了近一半。
这些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些人也曾乐观地认为美国的核战略思
维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从 2013 年美国在战略武器的发展情况看,美国的“无核武器世界”
理念并未加以贯彻,且言不由衷,并未“首先带头”。美国拥有超级毁灭能力
的核武库和运载发射能力,加之其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显然使其他核
国家很难相信美国的承诺而天真地放弃核武发展和更新换代。
从 2013 年美俄两国的战略竞争情况看,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核武器
拥有国,双方的核战略竞争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即在高调进行削减
战略武器谈判的同时,积极研发和部署新型战略武器,这显然是一种控制与
发展的悖论,充分显示,战略竞争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并没有停止,威慑与反
威慑依然并存。同时,考虑到世界上其他核武器拥有国的存在,以及核威慑
战略思维的存续,核武器问题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极为重大的安全问题。也就
是说,核武器尽管是战略竞争中仍最有效的威慑力量,但它也仍是悬在人类
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安全困局彰显
2013 年世界主要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一些国家各种传统安全与非
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即恶化了自身安全环境,也制造了地区安全困局,阻碍
了和平与发展,甚至埋下冲突的种子。
(一)东北亚地区以日本安倍政府安全战略思维的大倒退和朝鲜核问题走
入僵局为代表,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焦点,凸显和平与发展的安全困局
自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中日围绕着钓鱼岛问题的对峙一直延续。中国
以极大的战略忍让,寻求日本承认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日本非
但不理会中方的建议,反而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基础上与中国对抗。尤其是,
日本以安全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以中国对其领海和领空进行了入侵和侵犯
为名,抓住契机,在解除“集体自卫权”问题上频频试水,并多年来第一次提
高防卫预算,谋求以实力求变化。首相安倍晋三在 10 月 15 日新一届国会开
幕发表讲话时称,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以
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他在 10 月 27 日参加自卫队成立纪念日时讲话称,
“未来,为能充分发挥自卫队所应尽的能力,基于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坚强意志,
要切实强化必要的防卫态势。同时,要推进对包括集体自卫权和集体安全保
障相关事项在内的安全保障法律基础的检讨”。其意欲突破“和平宪法”的企图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此文档共11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1 / 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