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2020-01-30 13:36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 1: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 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 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 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 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 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 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 璃都挤碎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 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 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 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 , 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 年底,日军攻 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 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 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 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 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 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 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 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 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 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时, 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看梅 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 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 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 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 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 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 戏”(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 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 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 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 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 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梅兰芳上场了,他和刚才判若两人,精神焕发, 唱念精彩。不过,内行人却听出他的嗓子变窄了。戏演完后,有人赶往后台, 关心地问:“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么变窄了?” “您还不知道吧?前两个钟头,我的嗓子还是哑的呢!” “那您怎么还上台?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呢?” “不上,怎么对得起观众?我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临时用的一个急救方 法,这戏是用半个嗓子唱的!” “半个嗓子,这怎么唱?” “这是全凭一股虚劲把嗓子提起来唱的,劲头如稍用过一点儿,马上又会 哑不成声。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宽不怕窄。过去我也从来没用过,今 天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 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不仅为他丰富的舞台经验所倾倒,更为他一心为 观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 2:秋瑾的孤独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父亲做官,替女儿选了一个当官 的夫婿,他们结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 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 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其实她还有孩子,一家和乐美满。在一个女子要缠足、丈夫可以纳妾的 社会里,一个丈夫为了成全妻子的好学,愿意拿出一笔钱送妻子去日本留学, 相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丈夫。 然而,秋瑾到了日本之后,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女 人,她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 并且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在当时,同盟会是一个非法组织,加入者都抱着被 杀头的准备,唯有充满梦想的人才会参加。 秋瑾到日本之后,意识到东方的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做弱者,因 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革命,更大的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 秋瑾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所以会拍下那么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一个可以容纳解放女性的男性团体,也必定是开放的。可见,徐锡麟、 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不过,秋瑾觉察 到自己与丈夫在思想上已经分道扬镳,她无法再回到那个保守的社会里,所 以她为自己的生命做了勇敢的抉择——提出离婚。 秋瑾的孤独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日,都鲜有人能理解。幸运的是,秋 瑾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这些与她把酒言欢的留学生,知道秋瑾很喜欢一把 剑,便凑钱买下来送她。 当他们在小酒馆里把剑送给秋瑾时,她当场舞了一回。我不知道那张持 剑穿和服的相片是否为彼时所摄,但在秋瑾的诗中记录了此事,她说:“千金 不惜买宝刀”,原来那把剑所费不赀,耗尽千金,以至于一群人喝酒喝到最后 付不起酒钱,于是秋瑾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要和朋友们喝得痛快,诗 的下一句便是:“貂裘换酒也堪豪”。后来,这群留学生回到中国,潜伏在民 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革命。心思缜密的秋瑾,不但有激情,也有理性, 可谓当时回国革命者中最成功的一个。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离婚以后的秋瑾要面对生命里巨大的孤独感。相 信她和徐锡麟之间的感情是革命,也是爱情。所以当徐锡麟冲动起义,因为 没有详密的规划而失败被逮捕,并惨遭清朝官员恩铭将胸膛剖开,活活地掏 出心肝祭奠时,听闻徐锡麟死讯的秋瑾立刻起义,因此被捕。 我读秋瑾传记时,深深觉得秋瑾的死和徐锡麟有很大的关系,而徐锡麟 就是当年提议买宝剑送她的人。这使我联想到,革命里有一部分的孤独感, 也许是和爱情有关。在革命里纠缠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儿女的私情可以比 拟,他们是各自以“一腔热血勤珍重”的方式,走向诗的最巅峰。 在徐锡麟死后,秋瑾的起义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形式。 秋瑾被捕之后,受尽所有的酷刑,被逼要写下所有参与革命者的名单, 她只写下一个字:“秋”,表示只有秋瑾一人。她顿了一下,接着写:“秋风秋 雨愁煞人”,又是一句诗。翌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 她是一个在文学上、戏剧上尚且无法全面说出其影响力的女性,她也是 一个传奇,历史的传奇,因为她的生命活出了惊人的自我。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 3:军神刘伯承元帅的一生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 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 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 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 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 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 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 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 74 刀,他以 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 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 1926 年 4 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 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 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 年 8 月 1 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 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 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 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 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1932 年, 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 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 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 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 蒋介石在 1938 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 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 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 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 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 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 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 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 年,他被授予 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 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 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 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 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 年病逝。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 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 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 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4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第 1 页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第 2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