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7】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B. 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C. 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 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关键在于寻找到文段的关联词语。文段首句提出利弊共存,接着举例说明问题,意思是众人都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只有圣人明白弊就是利,利就是弊的道理。尾句用表示结论性的引导词"看来"引出结论,即对上述例子进行总结,提出利弊的辩证关系。因此该文段的主题句应该是"看来"引导的最后一句。C项的表述就是在阐述这种辩证关系,为原句含义的同义替换,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纠错】 A项表述流于表面,只提到了利弊共存,没提到利弊的辩证关系。B项表述不当,文段并非图利除弊,而是要说明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因此予以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也应排除。
名师点拨
考生在作答主旨概括题时,要注意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关联词语,如在表达结论时的"可见"、"看来"等词往往被人忽略,再如表示弱转折关系的"其实"、"实际上"、"事实上"、"只是"等词,也常为考生忽略,而这恰恰就是考查的要点和解题的关键。因此以上的关联词语要熟知熟记,活学活用。
上述例5~例9均属于结论后出现的主题句。其中几道题目难度较高,不仅仅要对主题句进行把握,还要观察进一步解释说明语句的含义对主题句进行的补充说明。因此考生在做这类较为复杂的题目时可以在确定主题句的位置之后,观察一下其后的语句,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主题句的中心内容。
全真拍档题
【题1】一段时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突破了通常被认为是"警戒线"的3%以后,更成为舆论和民情关注的热点。原因很简单--物价上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且可能给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因此,对物价上涨不能掉以轻心。
最能概括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
A.物价上涨会损害到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
B. 普通百姓无法左右物价是否上涨,因此无需过多关心
C. 低收入家庭在物价上涨后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D. 物价上涨事关百姓利益,不能掉以轻心。
【题2】由于1990年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收益和负担分配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担的调整负担太多,因此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更有其现实意义。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有权利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这段话的主旨是()。
A. 中国自1990年以来所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
B.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收益和负担分配失衡
C. 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D. 中国有权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题3】目前人造关节所用的材料不外乎金属和塑料两大类。由于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物质可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所以选用的金属和塑料的化学性质必须高度稳定。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A.人造关节必须用金属制造
B. 塑料人造关节容易老化
C. 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特质很活跃,有腐蚀作用
D. 制造人造关节必须选用化学性质高度稳定的金属和塑料
答案:D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