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要看
目的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答案。引导目的的词语有"为了"、" 要想"、" 想要"、" 才"等。表示"解决问题"的词语有"必须、需要、应该"等。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往往是必要条件,解决问题的措施是重点。
【例7】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 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 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 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结论之后是重点,我们可以确定"所以"后面是主题句所在。主题句中"为了"表示目的,可以不看,要看"必须"引导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再分配过程",正确答案为B。
文段观点要看
举例的标志有"比如"、"正如"、"例如"、"以……为例"、"……是一个例证"。此外,故事、数据等均可为例证。
举例是为了说明前后观点,重点找前后观点。例子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省略。围绕举例的选项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应排除不选。
【例8】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味。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曾引用两句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一句是:"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另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这段话的主旨是:
A. 巴尔扎克发现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来
B.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C.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主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D. 一个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才会具有较高的生活境界
【答案】B
【解析】文段从行文脉络上看属于典型的总分式结构。首句即是主旨句,后面引用巴尔扎克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文段主旨,故首先排除A。C提到的"生活态度"和D提到的"生活境界"显然和文段中的"生活细节"不符,排除C、D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