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在医学上,根据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不同,可将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话,通过人体自身产生的免疫力,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所以,大多数感冒无需服药打针治疗。
为使以上结论成立,以下必须为真的一项是?
A: 患普通感冒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统
B: 人们所患的感冒一般是病毒性感冒
C: 服药打针治疗疾病对人体有较大的副作用
D: 感冒不止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种
【答案】B。解析:题干由"没有细菌感染的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得出"大多数感冒无需服药打针治疗",要保证结论成立,就得说明大多数感冒就是没有细菌感染的感冒,即病毒性感冒,故答案选B。
前面所说的题,论据与结论之间跳跃性概念很明显,所以,我们只需要建立两者间的联系即可,相对比较容易。然而,也存在跳跃性概念并不明显,且有多个加强选项的题,那应该如何去找前提?这时就可以用到反向验证法。
二、反向验证法。它是指假设某个选项a不成立,代入题干,则题干论证A→B不成立,那么,a就是论证A→B的前提。
例:近来网上出现了一则有关"公务员绿色出行"的报道,即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B市环保局负责人看了这则报道,认为引进公务自行车能缩减财政开支,于是决定也采取这种做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构成上述决定的前提条件?()
A.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可行又可取的
B.市环保局的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相近
C.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有自行车取代汽车不会影响办公效率
D.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采取汽车出行的方式
【答案】B。解析:题干论证为"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得出"B市也决定引进公务自行车缩减财政开支",A项是所需前提,如果自行车出行的方式在B市不可行可取,那么在B市就不能引进自行车,结论也就不能成立;B项不是所需前提,即使B市环保局的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不相近,只要能够采取自行车出行,且不会影响办公效率,结论依然成立;C项是前提条件,如果会影响办公效率,则不应该引进自行车;D项是前提条件,如果B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不是采取汽车出行,没有必要引进自行车去降低公务汽车的使用率。故答案选B。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