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解析: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故本题说法正确。
2.【答案】×。解析:法律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该法就不具有溯及力。就现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即采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3.【答案】√。解析:规章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等。不同种类的规章制度所适用的对象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公约就是一种面向社会,为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做的规定。它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属于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类文书。故本题判断正确。
4.【答案】×。解析: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故本题说法错误。
5.【答案】√。解析:法律失效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一个新的法律颁布后,原来的同一法律自动失效。(2)一个新的法律颁布的同时宣布原有的法律失效。(3)法律本身规定的有效期届满而失效。(4)由有权机关或者被授权的机关通过专门的规定宣布某个法律失效。(5)具有明确的使命的法律,在完成使命后自行失效。故本题表述正确。
6.【答案】×。解析: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的有力的保障。人类社会先有道德才有法律,法律是道德发展为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法律为道德提供的有力的保障,道德没有国家强制力,有待于法律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7.【答案】×。解析:题干表述过于绝对,一般的轻微的揭露他人私事的行为属于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揭露他人隐私情节严重的,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的就应该受到法律制裁。故本题表述错误。
8.【答案】√。解析: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马克思、恩格斯说,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意味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奉为法律",就是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故本题说法正确。
9.【答案】×。解析:《民法总则》第162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故本题判断错误。
10.【答案】√。解析:《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故本题判断正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