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回看拥有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根本动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