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
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控规》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多级绿色空间系统,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同时,提出要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城市风貌方面。《控规》提出通过重构城市空间秩序,依托大运河塑造由古及今、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展现“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新时代城市画卷。加强高度管控,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建设低密度城区,加强建筑规模整体管控,划定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强度分区。加强对建筑风貌、城市色彩、第五立面与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
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便民服务设施
同时,《控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1、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
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控规》提出将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在绿色出行方面,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2、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在职住平衡方面,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3、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 以上
在环境治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 以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记者了解到,规划中多次出现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法,体现了对于城市发展质量的高度重视。规划按照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的目标,提出生态建设、绿色出行、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一系列规划指标,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