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面世,迈出了“千年大计”落实的第一步。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设立的全国性新区,怎么建、建什么,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设立一年来,千年秀林植树过万亩,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接近竣工,经受住炒房、炒地、炒户籍、炒房租等多重考验,雄安新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象。
对各方创业志士而言,欣逢新时代,实施新政策,谁都豪情万丈,试图抢抓机遇大显身手。然而,作为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既需要千帆竞发的局面,也需要有的放矢的方向,知道“不做什么”,许多时候与知道“该做什么”同等重要。如今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划定禁区、识别误区、厘清盲区、排除雷区,对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至为关键。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首要定位。过去搞开发,往往在划定生产生活空间后才思考生态保护问题,雄安新区则不一样,从一开始就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新区建设不能给“华北之肾”白洋淀带来污染,而且要修复和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这是前提,是底线,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然要求创新驱动、高端引领。雄安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限制承接和布局一般性制造业、中低端第三产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十分醒目。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过去一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捷足先登,众多央企抢先布局、自发集聚成“央企一条街”。新区规划纲要释放的信号更加明显:高新、高端、高精尖,敞开大门;高污染、高能耗,门都没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