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二: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以上(精选)
篇二: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以上(精选)
孙悟空之一生,由灵石起,以斗战佛终, 始终不变的是其自身的灵性。而孙悟空所历经的种种磨砺,看似循环往复,实则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此磨砺过程中,孙悟空的灵性也由纯粹的、天然的、未经打磨的原始阶段进化到了的超出狭隘界限的充满大爱大胸襟的高级阶段,可谓螺旋.上升式的灵性归元。
一、石头神话的意蕴《西游记》第- -回有云:“盖自开天辟地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惧仙胎,一-日迸裂,产- -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此即言孙悟空是石猴,而且这石猴也不是平常的石头化成的,而是长时间受"天真地秀”的石头化成的。天地精华的孕育,承蒙自然恩泽的滋润,所以孙悟空必定不凡。石头对于孙悟空而言,只是一个符号 ,代表他的渊源出身。它告诉读者他们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被赋予-种超越现实、纯净无污的本原天性。《西游记》描绘孙悟空主要是从三个阶段着手:大闹天言、五行山下、西天取经。对于这块顽石,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个阶段上。 在“潺爱名瀑布,真似挂帘帷”、“松竹年年秀, 奇花日日新”的花果山水帘洞做美猴王,“春采百花为饮食 ,夏寻诸果作生涯”。这与受天地精华时差别不大。在第二回中,突出表现孙悟空的灵性在一个“妙悟”上。“妙悟” 二字出自《涅盘无名论》, 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觉悟、悟性。孙悟空领悟到祖师打他三下的谜底,三更时分跪地求学。祖师也暗自寻思道: "这厮果然是 个天地生成的”此即表现出孙悟空的聪慧不凡,有着天然悟性。从收服四海千山、夺定海神针、大闹天宫等事迹来看,孙悟空又是叛逆、桀鸷不驯、勇敢与机智的。在它身上少了世俗,少了规矩,而表现为自然天性。被压五行山下,是从至灵走向修行的过渡。在被压期间,我们发现,孙悟空开始具有人性了, 特别是在认唐借做师傅时,对伯钦道:”有劳大哥送我师傅 ,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活脱脱一个谦逊人家。则如此,但孙悟空身上还是具有原始的野性,不可能一时去除。 如它毛毛躁躁,见坏人就打,“猴急”,没有耐性。这些都是孙悟空与生俱来的气质型缺点。可以说,在灵性的表现上,孙悟空聪慧、叛逆、与众不同。
二、灵性的入世与对儒家世俗的取舍
1、游历模式
孙悟空入世模式是凡间的游历。孙悟空是护送唐借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也经历了石猴一美猴王- 弼马温一 袄圣-孙行者一斗战胜佛的一步步转变。在游历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或凭自己的智慧 ,或依靠佛祖的力量铲除障碍,最终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也因此修道成佛。作者把这一-次游历当做他们生命的全过程,着力描绘他在这期间的所遇所思,提空给读者直观的情绪感受。游历模式预言了孙悟空的人间经历是人生的一-次“出轨”, 在体悟一番后必定会回归“正道”。这正为之后灵性归元作下铺垫。
2、象征幻境的神话王国
西天取经需要通关文牒。《西游记》 中共有十二个文印,那么共有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狐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等十二个国家。每一个国家的经历都是同一种模式的:唐借被捉、悟空斗法、请神降魔。这些国家对于主孙悟空来说都象征着幻境,从幻境中走出来并打破幻境才是孙悟空所要做的。作者塑造的这些神话王国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意象化。意象代表着更加梦幻. ,更加虚无,是从虚处着笔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态度。人物在虚幻后要回到现实,即现实一虚幻- 现实,这也说明他们最终的回归是必然的,作为他们的精神气质,灵性也必然走向回归。
3、与灵性的去留相对应的对儒学的批判与认可
孙悟空亦是反叛的。他不认可既定的秩序,认为有能者居之, 打上天官.要做齐天大圣。不认可生死有命,游地府更改阳寿。孙悟空是勇者的化身,身上是具备-定的游侠精神的。喜好路见不平,追求至真至善,做事果断简单而从不迂腐犹豫。他身上的精神气质与儒家精神是背道相驰的。然而,在潜移默化中,孙悟空也渐渐地世俗化了。如在大闹天宫时,他讨了“弼马温”-职而“欢欢喜喜”,又问“此官是个几品?”。这无疑是对科举制度的认同。再者,他认同“师徒如父子”的秩序,对唐借毕恭毕敬。在第三十- -回中 ,孙悟空对宝象国公主说:“公主,你如此夫妻儿女情重,你身从何来,怎么就再不想念你的生身父母?真为不孝之女。”这又是对儒家孝道之说的认可。孙悟空对待正统伦理是矛盾与分裂的,紧箍咒则代表对他的要挟与规范。每当孙悟空有”异心”的时候,唐借便会念紧箍咒使它妥协。在“真假美猴王”一事中,我们看到原始野性与人性的斗争,最终与过去的野性割裂,回到正途。所以,孙悟空是逐渐人格化,逐渐世俗化的。这表示孙悟空他们身上的灵性正在经历世俗的洗练,经历磨砺的过程。
三、灵性入世后渐行渐悟的修道过程
1、自我的超脱
在修炼的过程中,孙悟空面临的不是“富贵场”、“温柔乡” 的诱惑,而是自身的弱点。它虽然勇敢机智,却也自负自大、个人主义。它虽有向善之心,但眼界狭小,嫉恶如仇,而不是向人劝善。在它身上具有魔性的因子,所以它也出现在魔幻的世界里,并且-路与邪魔外道斗争。值得一提的是,孙悟空本身也是占山为王的妖,它与各方鬼怪斗争的过程其实也是与自己的魔性做斗争的过程。它的缺点和魔性在经历九九八十-难过程中逐渐改掉和去除,最终达到完美。这是灵性走向回归时悟道的第一点表现。
2、参禅与明心见性
孙悟空由石中出来后,便代表了原始欲求:温饱、长寿、地位。后在取经途中,参佛悟理,最终成为“胜斗战佛”, 完成修炼。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经常被称为“心猿”, 如“意马忆心猿”、“道昧放心猿” 、“心猿妒木母” 等等。心猿,佛教语。喻攀缘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里语本《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心有浮躁必要沉心修道。提高自我的修养。这其实与明代晚期的阳明心学有很大关系。心学讲求致良知,通过自身的修炼来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在取经路上,孙悟空身先土卒、坚韧不拔、历经千辛万苦修成正果。还不时宣扬明心见性:”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守处,即是灵山”。
四、重主旨中的灵性元
《西游记》有着多重主旨,灵性归元可看作是其中一种。 孙悟空没有变回石头,但也去除了俗世因子,回归灵性,但此时的回归,已是螺旋上升至另-个境界了。以前的灵性是原始的、天然的、未经打磨的,而后来的灵性则是拥有大智慧的、超然脱俗的、磨砺过的,不可同日而语。在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最重要的在于经历大苦大难、大喜大悲之后对世事万象看的通透。并以超出狭隘界限的大爱大胸襟,悲悯、爱护世间生灵。《西游记》最后三章的回目分别为“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知”、”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体现了著作“圆满回归”的思路。
生命贵乎过程。开始便是结局,结局便是开始。《西游记》 所揭示的道理即是注重修炼本心。达到生命的前进与上升,回归到万事万物的本原。正是:灵性归元,九九归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