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期间可以适度缩短学制,将课程中难度较高的部分放入大学阶段,由于那时青少年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更易于承受课业的压力。”戴旭同时建议对教育体制做出深化改革的尝试。
呵护孩子双眼,回应全社会的共同期盼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加强和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对此,8月底,教育部联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研究制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阶段性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方案》中同时明确了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有关部门等五个方面各项责任。特别在学校方面,如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等。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阶段性目标,是在深入研究我国自1985年以来持续30多年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报告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数据、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由数十名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和论证,总结十多个地方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做法、经验和成效,经过科学测算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研究提出的。
“当前,从部门协作层面看,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存在部门职责落实与衔接困难、尚未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的问题。”这位负责人指出,比如,0—6岁儿童近视防控和视力健康管理网络体系尚未建立,视力筛查、预防保健和科学矫治等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验光配镜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儿童出生后的早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未能和学校视力筛查有效衔接,部分儿童学龄前已经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急需关口前移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