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要素
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为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前者构成生产力的硬件,后者构成生产力的软件。
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在生产力的构成中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是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是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对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如钢材、棉花等。劳动对象是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实体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②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其中科学技术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属于生产力中非实体性的渗透性要素。当科学技术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时,才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