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青海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考前指导(198)

来源: 2018-12-15 09:04

1.【B】 解析:文段通过介绍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在制作黏土代币中的一些变化,引出了文字的产生。文段最后一句“于是文字被发明了”进行点题。主旨应为“古巴比伦文字是如何产生的”。A项,货币发展史在文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文字象征文明的开始,但是本文中没有提到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商品交换不是文段重点,提及商品交换是为了引出“代币—文字”这一中心。

2.【A】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把握文段中的时间先后顺序。文段属于分—总结构,文段中有明显的时间标示词南宋、3世纪、唐代及13世纪、1700年、此时等,上述不同时间段均有人口迁移,所以文段整体讲述的是人口迁移的过程。文段最后一句: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概括全文。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B项文中并未提及;C项人口迁移原因在段首即有交代,但是文中没有进一步进行分析;D项与文段第一句话的意思相近,但属于片面信息,排除。

3.【D】 解析:根据文中第一句判断,A项错误;由文段的第二三句可知,没有说郦道元首先用“天池”指称山原上的湖泊,B项错误;文段没有提及山西宁武县管涔山上的天池趋于干涸,C项错误;根据文段最后一句可知,“天池”现在的含义与《水经注》相一致,D项正确。

4.【B】 解析:A项错误,文段中石头城只经历过一次搬迁,并没有多次搬迁;B项正确,由“211年,孙权……次年营建了石头城……地势靠近长江”可以得出;C项错误,杨行密将石头城迁到清凉山,而并非由其命名;D项错误,石头城始建于三国时期不是五代十国时期。

5.【A】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论点:徽州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然后用实例进行论证,结尾与段首再次呼应。全文意在体现徽州文化的特征。B、C、D选项均未体现徽州文化特征的具体例证,不能涵盖文章主旨。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