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媒体都在关注一件事——星巴克咖啡致癌。但更活跃的还是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及个人朋友圈。于是,诸如“警惕!星巴克致癌,不能再喝了”“星巴克惊爆致癌丑闻……”等夺人眼球的热度文应运而生。
“星巴克致癌”突然传遍网络,起因是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了3月29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的一纸判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的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那么,包括星巴克在内的那些坐上被告席的咖啡品牌,究竟是否会致癌?此事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者,咖啡本身是否致癌?世界健康组织(WHO)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二者,丙烯酰胺是什么?通俗讲,这是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高温烹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潜在致癌物质,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但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危害。有媒体根据权威数据测算,以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为例,每天摄入10公斤咖啡,才会喝到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
“离开剂量谈致癌,都是耍流氓。”其实,此类关于健康养生类的网文和标题,在人们的朋友圈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但由于加上 “致癌”标签,负面舆情就像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比如,2016年10月,多家媒体援引清华大学一项有关自来水的调查研究,报道称国内23省44城自来水检出疑似致癌物亚硝胺,引发公众恐慌,后来专家辟谣称系记者误读;再如,去年初,两人在网上发布视频称“紫菜是用塑料做的”引发公众恐慌,导致福建等地生产的紫菜大量下架、滞销,损失过亿元;还有的人发布信息宣扬俗称“热得快”“水乌龟”的烧水壶金属外壁是“高锰钢”, 加热过程中会使“锰”析出,长期使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对“致癌”类的信息高度敏感,说明很关注健康,是好事,但盲目相信并传播此类信息,造成信息在传播中走样、变味,甚至演变成谣言,则是一种不负责任,这体现出人们和媒体的科学素养都还不够高——公众由于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所处环境和接收的信息不足等因素,使得对科学类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容易产生误读,如果再有媒体推波助澜,显然会“深信不疑”。而一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经常断章取义、过度解读,既有作者科学素养不够的因素,也有故意为之的嫌疑。毕竟,只要能戳中公众的痛点,进而引起转发冲动,文章就可能成为10万+的爆款,实现流量变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