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后续消除恶劣影响,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偏见和观念,甚至由此改变的生活习惯,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因此,提升公众和媒体的科学素养,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形象,才能有效防治“标题癌”“流量癌”。
一方面,公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应当秉持“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论对错”的观念,主动为自己的朋友圈加一道安全阀。这需要公众主动学习和求证,当遇到此类信息,百度一下“丙烯酰胺”不就什么都知道了吗?另一方面,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不足,在一定时期内是常态,需要大众媒体充当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人们接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媒体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信息,流量是能变成钱,但过度追求流量而忽视真实性、全面性,则会逐步丧失权威性,所以流量也能变成一把刀子捅死自己。
从“自来水亚硝胺致癌”“星巴克丙烯酰胺致癌”到“暗物质洗发水”“石墨烯内衣裤修复松弛”,人们对一些化学物质和科学概念似乎很敬畏,但也似乎很天真——面对网上原生的信息,都特别“善良”地选择了相信。希望人们以后多一点质疑和求证意识,少交一点“智商税”吧。
文/吴迪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