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考试法律考点(五)
考点1: 刑法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即“罪名”和“法定刑”都要由刑法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即禁止溯及既往。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基本内容:平等地认定犯罪(定罪上的平等);平等地裁量刑罚(量刑上的平等);平等地执行刑罚(执行上的平等)
3、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考点2: 犯罪和犯罪构成
(一)犯罪的特征:危害社会行为; 触犯刑律行为;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
犯罪具有4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以及犯罪的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不同于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自然人:16 岁以上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 14 到 16 岁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14 岁以下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聋哑人或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4.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2)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犯罪既遂和犯罪预备
1、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为了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