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要治哪些“假”
仿冒名牌、离谱低价;新型网购和社交平台等成假货“重灾区”
“正品苏泊乐电饭煲3L108元起售”“L7蓝牙耳机售9.9元”“vjvj X21S全面屏智能手机398元”……日前,记者登录某电商购物APP,被这些似曾相识的品牌名称“迷离”了双眼,APP主页充斥着与“苏泊尔”“i7”“vivo”等类似的宣传画面,但具体参数等信息却不详。据一名仿冒手机的购买者爆料,产品粗制滥造,质量很差。据了解,类似现象并非仅此一家。
近年来,随着网购广泛普及,中国电商市场快速成长。据艾瑞咨询统计,2017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超过6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9.6%。伴随着市场体量的增大,假货也在悄然侵袭着电商领域。
有专业人士分析,假货多发于门槛低、用户多、利润高、成本低的产品,离谱低价、无底线促销是这类“山寨产品”最大的卖点。同时,海淘、代购等网购新方式也助长了假货的泛滥,微信朋友圈、抖音等逐渐成为假货流通渠道。
近日,一家销量十分火爆的京东商铺因销售假冒正规品牌手机配件等,被深圳警方查处,涉案金额近200万元;今年上半年,江苏某地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被告人在朋友圈售卖仿制某品牌的肉毒素和玻尿酸,因犯销售假药罪被判刑;去年,浙江某地法院宣判了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因某淘宝店主在其网店上销售仿冒某名牌的皮带……
现实生活中,从“傍名牌”的假冒伪劣商品到相关的虚假宣传,都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屡屡“中招”。据中消协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24.6%,虚假宣传问题占8.9%,假冒问题占3.3%。
“假货是以非法牟利为目的、违法制贩的假冒伪劣商品,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与他人知识产权。”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目前,电商市场从业者整体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对制假售假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认识不足,因此容易诱发假货问题。
“电商平台‘制假售假’的同时,消费者‘知假买假’现象也不容忽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兼产业创新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朱宇清分析,有部分消费者看重所谓“性价比”(价格低,性能类似),也有的抱着攀比心理想用个伪大牌产品,而大部分消费者则是缺乏假货辨别能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