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评】工人文化宫“华丽转身”,坚守服务职工是根本
工人文化宫从走出低谷到焕发生机,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智慧。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地理空间上的“刷存在感”,更体现出工会打通、拓宽服务职工的每一处可能空间的态度和决心。在更广泛的领域,工会对职工的关爱与服务,就是需要这种“及时在场”、精准到位。
清理整改工人文化宫的整体出租、承包行为,由用活存量资产向做大增量资产转变;挖掘职工群众需求,建立文化宫联合会,“自助”加“点单”烹饪文化大餐;以
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上级补助为辅,推进工人文化宫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将工人文化宫的服务由提供场地、设备延伸到培训文体技能……12月24日《工人日报》报道了多地生动而鲜活的工人文化宫“变身记”,通过改革创新,多地工人文化宫努力回应职工期盼,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
工人文化宫是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它承载着无数普通职工业余参加学习及文体活动的美好记忆,不少人甚至有着深深的“文化宫情结”。一段时间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些地方工人文化宫经营困难、特色渐失,整体外包、出租的“以商养宫”模式成为无奈选择,曾经辉煌的工人文化宫一度走向迷失。
近年来,一些地方工人文化宫突破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痛点、难点,实现成功转型。其中,有的工人文化宫坚持“工”字特色和公益性,建立起更稳定的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文化宫的活动更加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服务庞大的职工群体。这一过程正是新时期工会文化活动服务职工新模式的探索过程。梳理个中经验得失,为工会服务职工工作带来诸多启示。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