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个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纵古,“礼仪仁智信”的观念孕育了民族大统之后的繁荣昌盛: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景之治……东方一度成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论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认知造就了“中国速度”:“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复兴”驰骋,“天眼”惊世……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跃居世界第二。
经历过旧时期“一穷二白”的我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大力发展经济,结果自然不必多言。但是,在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的当下,存在金钱主义、物质之上、“宁坐宝马车上哭,不做自行车上笑”、炫富仇富等不良价值取向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物质化时代,构建精神家园任重而道远。
共享——物质化时代的精神追随。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主动经济降速,明确将发展和改革“红利”用到民生上来:新农合大病保险的推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助力致富;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拉近了香港、澳门与大陆的亲密关系,促进经济共融;“一带一路”的深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无论是民与民,还是国与国,共享精神推动和谐始终是更古不变的真理,这也与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不谋而和。
公共——物质化时代的精神动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老祖宗在很早以前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团结公共力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物质化时代,人性化、多元化管理赋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也更能集结公共力量。乌鲁木齐市在城市管理中尊重公共权力,变禁为疏,引摊入市,人性化管理,发挥夜市的最大效能,带动就业;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集结党员、退休人员、志愿者等社会公共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公共精神让政府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让群众更有主人翁意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更能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