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扶贫模式: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宋国军,曾是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肉牛养殖,他家2019年退出了贫困户序列。“很多人帮扶我,让我鼓起了致富的信心,一步步走出贫困。”宋国军说。
党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兵介绍,之前宋国军在建筑工地做瓦工,每天能挣200元,妻子在家务农、搞养殖,收入也不错。2015年的一场车祸,造成宋国军妻子肢体一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极度忧虑的宋国军又患上腰腿疼,无法再去工地务工,治病前前后后欠下亲戚朋友十几万元。
“十几万元的债,压得我不敢见人,内心充满焦虑,对脱贫没有信心。”想起当时的情形,宋国军还心有余悸,“好在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了我希望。”
为帮助宋国军重新树起脱贫致富的信心,驻党家墩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贺诚和村干部一起给他讲政策、找项目、谋出路。“宋国军家养过牛,要致富还得靠发展肉牛养殖,只是缺资金,我们就替他谋划养殖项目。”贺诚说。
就这样,2018年宋国军依靠项目扶持养了3头肉牛,还享受了政策性贷款,2019年增养5头,今年他的目标是养20头肉牛。
众人拾柴火焰高。峡口畜牧站的技术员汤强,还手把手地给宋国军教授养殖技术。
“汤强是个热心肠,遇到困难,不管什么时候,一个电话就来了。”宋国军说,“有大家的帮助,我养牛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又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既重视物质扶贫,又重视精神扶贫,定西市大力创新精神扶贫模式。
针对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进取精神不强、市场意识淡薄等问题,定西市以“扶志”“扶智”为核心,着眼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制定《定西市建设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实施堡垒先锋、思想武装、文明创建、智力帮扶、技能提升、健康普及、文化建设、环境美化、关心关爱、模范带动等“十大工程”,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修订《定西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入户解读》,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激发了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精神扶贫,使像宋国军一样的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