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判断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属于事业单位的必考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文段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细节信息的辨别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根据选项设置的信息比较其与原文是否一致,具体步骤为:首先阅读问题,确定题型;其次代入选项,定位分析;最后排除干扰,确定答案。而其中错误选项的设置是有迹可循的,考生能够快速识别这些干扰选项的类型,就能够避免落入陷阱,提高正确率。那么,常见的细节“陷阱”有哪些呢?我们根据近年来的真题分析,做出了如下归类:
1、无中生有:是指把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在题目中主要体现为原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这层意思,但是在选项中体现出来了。
2、正话反说:即相反或相悖。是指选项的设置和原材料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
3、混淆时态:是指材料的时态和选项表达的时态不同,可能材料表述的是未来时态,而选项变成了过去时态,考生疏忽大意,导致选错。
4、偷换概念:论述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常常是将题干中的论述对象换成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5、混淆范围: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从而误导考生。
6、混淆条件:是指在选项中通过关联词语的变化把原材料中的充分条件说成是必要条件,或者把必要条件说成是充分条件。
7、 强加因果:是指材料中不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概念或者事物,在选项中被强行定为因果关系。
8、绝对表述:做题过程中,有一些选项表述比较绝对,这样的选项正确的几率很小,但也不是一定错,要以材料为准。而表述相对委婉的选项,正确的几率相对更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