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沈家湾村村民拜占芳,是一名政府聘任的生态管护员,她每天的工作是去村子周边的林地巡查、捡拾垃圾。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她带来1.5万元以上的收入。
“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我家3年前就脱贫了。”拜占芳说。
像拜占芳一样的生态公益性管护岗,青海共设立了12万多个,其中,有近5万个岗位安排给了贫困户。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过去自家放自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说,一年下来收入没多少。”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在增长,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是入社以前的好几倍。
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牧民增收困难。近年来,这个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从传统放牧“增畜不增收”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既扶了贫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改善,又为乡村旅游创造了好条件。青海目前已实施乡村旅游项目200余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