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临床用药特点(3)—新生儿护理
六、消炎痛在成人内科消炎痛作为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解热药广泛用于临床。在新生儿临床消炎痛作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前列腺素E2在动脉导管管壁合成,是胎儿期及生后早期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就开始用消炎痛关闭动脉导管。消炎痛的半衰期在新生儿为20.7小时,为成人的3倍,导管对消炎痛的治疗反应与血浓度有关,静脉注射可达较高血药浓度,关闭导管的成功率较高,可达86%左右,消炎痛不溶于水,在肠道吸收也差,口服消炎痛仅13%发挥药理作用,达到的血药浓度较低,关闭导管的成功率仅70%左右。
应用消炎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指征为:①胎龄为32~36周早产儿,日龄在2周以内效果最佳,胎龄<32周或日龄超过2周效果较差。②导管直径较大,分流量较大,临床已出现心血管循环障碍者。常用剂量为0.2mg/kg,口服或静脉注射,隔8小时1次,连用3天。禁忌证为血清间接胆红素>170μmol/L(10mg/dl),BUN>7.5mmol/L(20mg/dl),伴有休克、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应用消炎痛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暂时性肾功能不良如一过性尿少、钠排泄分数减低,以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其他有血小板凝集功能降低、胃肠道出血倾向和低钠血症等。
七、苯巴比妥新生儿期应用苯巴比妥的剂量和方法和年长儿有很大差别,临床医生必须掌握新生儿期应用苯巴比妥的特点,否则不仅达不到满意疗效,还会出现有害的不良反应。新生儿期苯巴比妥的半衰期较成人或年长儿明显延长,生后7天内为120小时,28天时降至60~70小时。静脉注入1个标准负荷量后,所达到的血药浓度相当稳定,在10天内无明显变化,通常在12小时后开始用维持量。
由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新生儿惊厥,首选苯巴比妥为抗惊厥药。在紧急情况下苯巴比妥可静脉注射,首次负荷量为20mg/kg,分2次给药,先给10mg/kg,2~3分钟内静脉推注,隔15~20分钟后,以同样剂量重复注射1次,若给第一个10mg/kg后惊厥停止,仍应给第二个10mg/kg,使血内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防止惊厥复发。若给20mg/kg后惊厥仍不止,可每隔15~20分钟继续给药5mg/kg,使负荷量累积达30mg/kg为止。一次静脉注入苯巴比妥20mg/kg,血药浓度平均可达20.7mg/L,一般认为血药浓度维持在15~30mg/L时对治疗有效,>30mg/L时可抑制自发动作,>60mg/L可表现反应低下、肌张力减弱,甚至严重衰弱无力。通常在负荷量后12小时开始用维持量,剂量为5mg/(kg·d),1次肌肉注射或口服也可,口服苯巴比妥吸收迅速可靠,所达到的血药浓度与肌肉注射相同。维持量不受胎龄和出生体重影响,但随着日龄增加,苯巴比妥的半衰期逐渐缩短,因此在2周后应根据血药浓度适当调整维持量。
八、会加重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新生儿期黄疸是常见的症状,胆红素还可引起脑损害,因此新生儿有黄疸时用药要考虑所用药物是否会加重黄疸,是否会有利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某些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加重黄疸。维生素K制剂、磺胺类、萘啶酸等药物可引起溶血,加重黄疸,这在早产儿更易发生,是与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低、红细胞谷胱甘肽不稳定及维第八章新生儿药物治疗特点·93·生素E相对缺少等因素有关。利福平竞争性地与肝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新生霉素则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而不利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上述二药均能使黄疸加重。应用能杀灭肠道菌群的抗生素,能使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被细菌还原为尿胆原、结合胆红素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为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被肠壁吸收入血,加重黄疸。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