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新生儿药物治疗特点(2)—新生儿护理

来源: 2018-02-04 15:52

 二、分布药物吸收后迅速通过血流分布到全身。药物的分布取决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体液的pH值、体液与体重的比例、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比例、药物的理化特征(脂溶性、分子量和离子化程度)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程度。

  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百分率达75%~80%,极低体重儿可达85%~87%,细胞外液也较多,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而浓度降低。由于药物首先在细胞外液均匀分布才达到受体部位(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故新生儿较多的细胞外液量会使受体部位药物浓度降低。新生儿脂肪含量低,尤其是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3%,足月儿占12%~15%,因此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充分与之结合,则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影响药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血浆蛋白和药物的结合,只有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游离药物才具有活性。血浆蛋白中以白蛋白和药物的结合能力最强,新生儿的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都较低,白蛋白的性质也与成人不同,新生儿为胎儿白蛋白与药物的亲和力较低,因此在血药总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游离药物量增加而使药物作用强度增加和药物半衰期缩短。许多因素多能影响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如新生儿游离脂肪酸和胆红素的浓度较高,而血pH又较低,都可降低新生儿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率,使游离型药物血浓度增高而容易中毒。反之,不少带有有机阴离子的药物(如磺胺类、消炎痛、苯甲酸等)又能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上的联合点,而使游离胆红素增多造成核黄疸。

  三、代谢大多数脂溶性药物必须经过体内代谢转化为水溶性及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药物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I期反应)和结合(I期反应)。I期反应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催化下进行,新生儿这二个酶的活性在试管内仅为成人的一半,在新生儿体内也普遍较成人低。刚出生的新生儿肝脏羟化、水解功能及脂酶的活性也很差,早产儿则更差。I期反应由于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显著减少。因此新生儿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减慢,早产儿更慢,药物半衰期延长,如仅仅根据体重来决定给药剂量可造成药物的蓄积中毒。氯霉素所致的“灰婴综合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成人口服氯霉素后需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为氯霉素葡萄糖醛酸酯,约90%在24小时内由尿排出,而新生儿的结合量与排出量均不到50%,导致血中结合与游离氯霉素浓度增高,引起心血管循环衰竭而死亡。新生儿药物和硫酸及甘氨酸的结合反应的功能与成人相仿,故药物葡萄糖醛酸化的不足可以通过增加与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来代偿,因此新生儿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与成人不同的代谢产物,如茶碱在新生儿体内被代谢转化成咖啡因,而在成人及儿童被迅速代谢成无活性的3-甲基黄嘌呤及其尿酸衍化物后排出体外。

  如上所述,新生儿出生二周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仅及成人的1/3~1/5,且可引起某些病理情况如呼吸窘迫、心功能不全、高胆红素血症等。出生2周以后药物代谢能力迅速成熟,生后2月至3岁以后再逐渐下降到成人水平。若新生儿在出生前(通过母亲)或出生后接受过某些能诱导肝脏微粒体酶的药物,可以加快新生儿药物代谢酶的成熟,而使其代谢药物的能力增强,此时若仍授于新生儿常用剂量,则药效可能降低。最常遇到的酶诱导剂是苯巴比妥,诱导作用一般在用药后几天到几周内达到最大,停药后10~30天代谢恢复正常。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