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学习心得范文
自上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让系统地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终身教育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保罗朗格让的《终身教育导论》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再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预料随着实践的发展,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将不断地丰富、完善。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自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而且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教育。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不是在学校教育结束后就算完事的,它应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同时,教育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是人的本性反应。生活无时不变,现代社会生活变化更快,但同在一个社会里,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生活教育主张:“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这种引导和教育是无时间和年龄限制的,也没有内容的凝固、方法的陈规和目标的终极。另一方面,追求进步追求好的生活是人之本性,生命的自由,生命的奋斗与学习是一体的,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总之陶行知这样认识终身教育:纵向上看,它贯穿于人的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横向上看,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时间上的终身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社会总体性的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一、终身教育的对象 终身教育的对象是全民的教育,下起新生婴儿,上至古稀老人,有上层阶级的统治者,更多的是下层的贫苦老百姓。他所倡导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更多的是为农民服务。陶行知认为,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人人有机会受教育,一方面我们要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深沟坚垒的纵阶级打通。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应为少数人、有钱人所垄断,不能把创造文化的人民大众拒之于受教育的门外。教育最重要之成就就在于使众人养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二、终身教育的体系 终身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交融,形成合力方能达到目的。终身教育始于儿童,儿童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大系统的起始和基础阶段。家庭教育既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环境,又是其教育实践的场所,弥补了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又扩大了其教育的范围,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但他竭力反对和批判传统的旧学校,主张对传统学校从办学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这些改革的核心就是使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社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全体成员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陶行知所倡导的社会教育以其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渠道的广泛性、作用的丰富性弥补了学校、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促进了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实现。 三、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的目标已不是简单地让受教育者掌握已有的知识,而是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出发点,培养人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在基础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方面: 基础教育领域的办学和管理体制问题,就是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由谁举办包括办学的投资主体、办学形式和管理主体等问题。教育民主化不仅要把教育给予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管理。在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教育体制改革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已对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目标方面: 终身教育理论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状况。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既重视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又重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技能、态度和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友善地与他人相处。 (三)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方面: 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 1。减少了中小学的教学科目,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层次性和趣味性。 2。加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方面: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式的讲授少了,他们更加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他们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五)在中小学师生关系方面:传统的“专制型”的教师领导方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步被一种以平等、民主、合作、理解和信任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代替。“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主体”和“师生平等”等的教育观念正逐步形成。教师的传统角色正在悄然变化,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供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