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讲义:第一章第四节
知识点: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所谓货币供给量,指的是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
可以从流量(货币流通总额)和存量(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总额)两个方面来考察。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间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
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形态的多样化已成现实。
货币既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也包括在银行体系的存款,甚至各种票据及其他信用流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货币的替代物参与流通,执行货币的某些职能。
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进而有了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流动性最强)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存款+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额存单等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M0和M1,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的货币。
现金和活期存款是最活跃的购买力,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即M2和M3,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
知识点: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一)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银行信贷包括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和商业银行信贷。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商业银行是现代货币供给的主体。
所有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信用渠道进入流通和退出流通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