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光大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破除“唯流量”的行业顽疾
一、精选热点
东方卫视总监、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在谈到“流量失灵”时就指明,大卡司、大IP、大投资已集体哑火。
他同时指出,伴随着流量明星的“粉圈狂欢”怪象连连,如粉丝购买热度、抹黑对手等,已成为影视行业的隐形干扰源,并指出“一部电视剧的好坏绝对不能被粉圈狂欢所绑架。流量为王的时代过去了,终将拿作品说话,拿品质说话。”
他甚至还呼吁“回归实力基因”,60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演员们璀璨生辉的实力,播出平台们正在放弃曾经奉为法宝的“唯大牌论”、“唯颜值论”、“唯流量论”的狭隘选剧标准,也期待2019年的电视市场少一些惹是生非的“戏精”,多一些用生命去演戏的“戏骨”。
(274字)
材料摘编自:
http://ent.sina.com.cn/zz/2019-03-15/doc-ihsxncvh2635486.shtml.扬子晚报:“唯流量论”行不通了,有删减。
二、深度解读
一直以来,播放量通常被认为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参考。制作公司花钱刷量,视频网站之间数据攀比的情况屡禁不止。播放量造假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影视圈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自嘲的段子,“中国8亿网民已然不够用了”“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由此可见,影视剧网络点击量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某些影视作品的“大”数据甚至远超全球人口总数,点击量造假这一问题显而易见。
今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了《通知》,《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刷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影视剧发行模式的改变,使得视频网站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就倒逼片方刷高播放量来与之“抗衡”。然而,一旦某家视频网站被贴上“数据造假”的标签,这家网站的商誉和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仅关乎网站的发展,也关乎影视行业的前景。如何改变当下播放量造假带来的影响,王晓晖认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主流的视频播放平台和市场监测机构一直都在探索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来体现用户对内容的喜爱程度。目前,我们选择用内容热度代替既往播放量,用更多元化的指标为用户提供参考。”
长期从事网络文艺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青年学者朱传欣认为:“面对愈发离谱的网络‘大’数据,在线视频行业在积极打假,自觉维护一个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更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即使数据准确、靠谱,点击量也不等于艺术质量,而后者才是视频网站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不唯点击量,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品质评价为核心的导向,必将成为网络视听节目质量科学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标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未来,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成熟,建立客观科学的数据体系,真正了解内容的影响力与效果,挤破播放量“泡沫”,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853字)
观点整理自:《牛梦笛:影视行业不能“唯流量论”》
三、参考文章
破除“唯流量”的行业顽疾
衡量作品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到电影市场的票房数,再到网络内容的点击量……相关统计数字,为内容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标尺,也有助于用户降低甄别和筛选的成本。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流量指标往往更加重要。然而,一旦“流量大于一切”成为突出倾向,难免会带来唯点击量、唯播放量的浮躁风气,甚至误导一些人为牟利而弄虚作假。
现实中,流量与利益密不可分。“唯流量”,往往是内容生产者、平台、粉丝等各方推波助澜的结果。以平台方为例,随着影视剧发行模式的改变,视频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排行榜、点击量等营造出的“流量繁荣”,事关市场占有率、广告收入等红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业乱象,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痛定思痛、努力改进,也有赖于加强整治与监管。近年来,无论是开展电影市场专项治理,重拳打击不正当营销行为,还是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破除“唯流量”的顽疾,不仅是社会共识,也成为鲜明的政策导向。
让违规者付出代价、通过治理升级规范市场秩序,是破解“唯流量是从”的重要环节。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建立健全更科学的评测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催化剂,有竞争就有评价。评价内容质量,一定的数字指标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标准。当务之急,是要从对流量的盲目崇拜中走出来,把以品质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树起来。这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调试。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破立并举、完善机制,才是维护良好行业生态的治本之道。
内容产业勃兴的源泉,在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出“唯流量”的误区,努力供给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品,方能满足人们日益分众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才能真正赢得市场。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行业规范的明确、平台监管的强化,我国内容产业必将迎来进一步发展,以更多精品力作标注时代。
(793字)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桂从路http://guancha.gmw.cn/2018-10/11/content_31643925.htm,有删减。
四、素材积累
1、对于网络平台来说,点击率和流量就是利润,但现在很多网络平台却将点击率和流量奉为至上,为了博眼球,脱离了平台所应该守住的正常底线。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网络平台的底线、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
2、盈利是所有企业的目标,但为了盈利也不能不择手段,更不能“唯流量是从”失去底线。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网络平台的底线、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
东方卫视总监、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在谈到“流量失灵”时就指明,大卡司、大IP、大投资已集体哑火。
他同时指出,伴随着流量明星的“粉圈狂欢”怪象连连,如粉丝购买热度、抹黑对手等,已成为影视行业的隐形干扰源,并指出“一部电视剧的好坏绝对不能被粉圈狂欢所绑架。流量为王的时代过去了,终将拿作品说话,拿品质说话。”
他甚至还呼吁“回归实力基因”,60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演员们璀璨生辉的实力,播出平台们正在放弃曾经奉为法宝的“唯大牌论”、“唯颜值论”、“唯流量论”的狭隘选剧标准,也期待2019年的电视市场少一些惹是生非的“戏精”,多一些用生命去演戏的“戏骨”。
(274字)
材料摘编自:
http://ent.sina.com.cn/zz/2019-03-15/doc-ihsxncvh2635486.shtml.扬子晚报:“唯流量论”行不通了,有删减。
二、深度解读
一直以来,播放量通常被认为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参考。制作公司花钱刷量,视频网站之间数据攀比的情况屡禁不止。播放量造假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影视圈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自嘲的段子,“中国8亿网民已然不够用了”“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由此可见,影视剧网络点击量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某些影视作品的“大”数据甚至远超全球人口总数,点击量造假这一问题显而易见。
今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了《通知》,《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刷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影视剧发行模式的改变,使得视频网站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就倒逼片方刷高播放量来与之“抗衡”。然而,一旦某家视频网站被贴上“数据造假”的标签,这家网站的商誉和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仅关乎网站的发展,也关乎影视行业的前景。如何改变当下播放量造假带来的影响,王晓晖认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主流的视频播放平台和市场监测机构一直都在探索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来体现用户对内容的喜爱程度。目前,我们选择用内容热度代替既往播放量,用更多元化的指标为用户提供参考。”
长期从事网络文艺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青年学者朱传欣认为:“面对愈发离谱的网络‘大’数据,在线视频行业在积极打假,自觉维护一个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更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即使数据准确、靠谱,点击量也不等于艺术质量,而后者才是视频网站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不唯点击量,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品质评价为核心的导向,必将成为网络视听节目质量科学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标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未来,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成熟,建立客观科学的数据体系,真正了解内容的影响力与效果,挤破播放量“泡沫”,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853字)
观点整理自:《牛梦笛:影视行业不能“唯流量论”》
三、参考文章
破除“唯流量”的行业顽疾
衡量作品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到电影市场的票房数,再到网络内容的点击量……相关统计数字,为内容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标尺,也有助于用户降低甄别和筛选的成本。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流量指标往往更加重要。然而,一旦“流量大于一切”成为突出倾向,难免会带来唯点击量、唯播放量的浮躁风气,甚至误导一些人为牟利而弄虚作假。
现实中,流量与利益密不可分。“唯流量”,往往是内容生产者、平台、粉丝等各方推波助澜的结果。以平台方为例,随着影视剧发行模式的改变,视频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排行榜、点击量等营造出的“流量繁荣”,事关市场占有率、广告收入等红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业乱象,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痛定思痛、努力改进,也有赖于加强整治与监管。近年来,无论是开展电影市场专项治理,重拳打击不正当营销行为,还是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破除“唯流量”的顽疾,不仅是社会共识,也成为鲜明的政策导向。
让违规者付出代价、通过治理升级规范市场秩序,是破解“唯流量是从”的重要环节。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建立健全更科学的评测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催化剂,有竞争就有评价。评价内容质量,一定的数字指标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标准。当务之急,是要从对流量的盲目崇拜中走出来,把以品质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树起来。这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调试。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破立并举、完善机制,才是维护良好行业生态的治本之道。
内容产业勃兴的源泉,在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出“唯流量”的误区,努力供给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品,方能满足人们日益分众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才能真正赢得市场。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行业规范的明确、平台监管的强化,我国内容产业必将迎来进一步发展,以更多精品力作标注时代。
(793字)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桂从路http://guancha.gmw.cn/2018-10/11/content_31643925.htm,有删减。
四、素材积累
1、对于网络平台来说,点击率和流量就是利润,但现在很多网络平台却将点击率和流量奉为至上,为了博眼球,脱离了平台所应该守住的正常底线。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网络平台的底线、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
2、盈利是所有企业的目标,但为了盈利也不能不择手段,更不能“唯流量是从”失去底线。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网络平台的底线、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