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长安银行招聘考试时政文化热点:青松品质 赤子情怀
青松品质赤子情怀
——广西林科院松树育种专家杨章旗的科研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光明日报通讯员吴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植培育树木并不是一件易事。而要培育新的树种,提高产量和质量,更是难上加难。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用材林研究所所长杨章旗迎难而上,33年如一日,埋首松树培育科学研究,取得马尾松育种体系构建、良种选育、良种基地建设、高效培育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
33年寒来暑往,曲折的山路、丛生的荆棘、炙烤的烈日……构成了杨章旗松树研究生涯跳动的音符,彰显出一位林业科学家的青松品质、赤子情怀。
板凳须坐十年冷
1986年7月,杨章旗从华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广西林科院工作,从事松树育种和栽培研究。“板凳须坐十年冷”,从种子发芽、开花、结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育出的种子还不知是优是劣,没有耐心是做不来的。杨章旗却一头扎了进去。
我国松树育种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杨章旗工作之初,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资料。“我刚工作时,课题组一共选出了601棵优树,保存下来464棵,我的第一篇科研文章花了8年时间。”多年前的科研数据,杨章旗仍烂熟于心。
杨章旗长年累月地深入八桂大地的松山林海,进行松树优良种质资源选择、收集和保存工作,研究松树杂交育种、定向良种选育,以及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和优良性状定位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甚至爬上松树采摘松球果和枝条,开展松树人工杂交授粉。
松树研究的第一步是选种。在广西,松树一般在春节前后开花,为了不让松花受到污染,开花的时候就得及时套袋,然后再授粉。而要选出一棵好的种苗,需要在上万棵松树里挑选,杨章旗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7点才结束。为及时选种,他在基地连续过了10多个春节。
选种之后是育种。育种的试验田成了杨章旗的第二个家。在那里,他采穗条、做嫁接、授粉、育苗、进行试验林造林和测定等。为了掐好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杨章旗周而复始地实验,不厌其烦地坚持,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比原产量高两倍的良种马尾松。
多年来,杨章旗带领团队构建了系统完善、资源丰富、产出高效的育种体系,科学建立了覆盖广西全区各类试验示范林25117亩的试验示范基地,遗传改良成效显著。广西马尾松一代和二代遗传改良的总体增益和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两次刷新国内马尾松生长最高纪录,居全球200多个松类树种前列。
扩充松树基因库
20世纪80年代,杨章旗第一次到崇左市宁明县桐棉乡选种时,看到一片片粗壮笔直的马尾松林,如今再去却发现松树寥寥无几。优良的马尾松基因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对此,杨章旗深感痛惜。
“有些基因我们目前还无法利用,若不进行原地保护,消失就永远消失了。”作为松树科研人员,杨章旗心系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基地建设,而松林缺乏保护深深触动了他内心的痛处。
10多年前,一位林农专程到广西林科院找杨章旗,了解并购买了当时广西最好的松树良种。说到这件事,杨章旗感叹良久。他说:“如果我们的林场、造林业主、林农都能像那位林农一样重视使用良种,或许我们的林业会发展得更好。”
为了尽可能的拯救优良种质资源,杨章旗带领他的团队组织营建了全国最大的松树种质基因。如今,基因库收集松树优良种质资源5216份,向桂、粤、赣、湘、黔等省区提供优良种质1000多份,优树无性系穗条3万多条;同时,在选种过程中加大优良基因资源收集,尽可能保护更多的优良基因。
为了实现优质种质的高效管理利用,杨章旗及其团队建立了种质资源的表型物候及生长、DNA遗传位点、木材材性、松脂产量和组份数据库。“我们希望在保存更多的种质资源的同时,研制出更优质的良种和高产配套的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的优质木材,取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杨章旗说。
科研必须“立地”
杨章旗在林业行业33年的坚持源于一个“情”字,他真诚地期待松树研究能够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除研究外,杨章旗主要致力于培养年轻科研人员,让广西松树研究后继有人。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广西全区范围内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科较为齐全的松树科研团队。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做了30年才培育到第二代,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个数字,无论是从产量、质量还是用途上,一定要把它做到极致。而这个目标它不是说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做完的,也可能要几代人长期做下去。”杨章旗说。
一次,团队中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把自己想要主攻的科研方向跟杨章旗做了汇报,杨章旗很是高兴。“看着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有科研想法是件很欣慰的事情。”但是他转念又说,“科研工作者想好了就要坚持做下去,别做个两三年就放弃了,那我觉得这个是不行的。”
作为领路人,杨章旗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青年人一剂清醒剂,并督促其坚持下去。“做基层科研工作谈不上‘顶天’,但是必须要做到‘立地’,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正是凭着这样的责任感,杨章旗培育了首批“八桂学者”等创新团队,带领的“松树资源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在设岗5年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松树的选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33年磨一剑,谈及取得的成就,杨章旗表示,自己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勤奋、刻苦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如青松,唯有根深藏沃土,方能成长向蓝天。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22日01版)
信息来源:http://news.gmw.cn/2020-04/22/content_33758634.htm
原标题:青松品质赤子情怀
——广西林科院松树育种专家杨章旗的科研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光明日报通讯员吴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植培育树木并不是一件易事。而要培育新的树种,提高产量和质量,更是难上加难。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用材林研究所所长杨章旗迎难而上,33年如一日,埋首松树培育科学研究,取得马尾松育种体系构建、良种选育、良种基地建设、高效培育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
33年寒来暑往,曲折的山路、丛生的荆棘、炙烤的烈日……构成了杨章旗松树研究生涯跳动的音符,彰显出一位林业科学家的青松品质、赤子情怀。
板凳须坐十年冷
1986年7月,杨章旗从华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广西林科院工作,从事松树育种和栽培研究。“板凳须坐十年冷”,从种子发芽、开花、结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育出的种子还不知是优是劣,没有耐心是做不来的。杨章旗却一头扎了进去。
我国松树育种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杨章旗工作之初,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资料。“我刚工作时,课题组一共选出了601棵优树,保存下来464棵,我的第一篇科研文章花了8年时间。”多年前的科研数据,杨章旗仍烂熟于心。
杨章旗长年累月地深入八桂大地的松山林海,进行松树优良种质资源选择、收集和保存工作,研究松树杂交育种、定向良种选育,以及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和优良性状定位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甚至爬上松树采摘松球果和枝条,开展松树人工杂交授粉。
松树研究的第一步是选种。在广西,松树一般在春节前后开花,为了不让松花受到污染,开花的时候就得及时套袋,然后再授粉。而要选出一棵好的种苗,需要在上万棵松树里挑选,杨章旗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7点才结束。为及时选种,他在基地连续过了10多个春节。
选种之后是育种。育种的试验田成了杨章旗的第二个家。在那里,他采穗条、做嫁接、授粉、育苗、进行试验林造林和测定等。为了掐好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杨章旗周而复始地实验,不厌其烦地坚持,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比原产量高两倍的良种马尾松。
多年来,杨章旗带领团队构建了系统完善、资源丰富、产出高效的育种体系,科学建立了覆盖广西全区各类试验示范林25117亩的试验示范基地,遗传改良成效显著。广西马尾松一代和二代遗传改良的总体增益和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两次刷新国内马尾松生长最高纪录,居全球200多个松类树种前列。
扩充松树基因库
20世纪80年代,杨章旗第一次到崇左市宁明县桐棉乡选种时,看到一片片粗壮笔直的马尾松林,如今再去却发现松树寥寥无几。优良的马尾松基因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对此,杨章旗深感痛惜。
“有些基因我们目前还无法利用,若不进行原地保护,消失就永远消失了。”作为松树科研人员,杨章旗心系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基地建设,而松林缺乏保护深深触动了他内心的痛处。
10多年前,一位林农专程到广西林科院找杨章旗,了解并购买了当时广西最好的松树良种。说到这件事,杨章旗感叹良久。他说:“如果我们的林场、造林业主、林农都能像那位林农一样重视使用良种,或许我们的林业会发展得更好。”
为了尽可能的拯救优良种质资源,杨章旗带领他的团队组织营建了全国最大的松树种质基因。如今,基因库收集松树优良种质资源5216份,向桂、粤、赣、湘、黔等省区提供优良种质1000多份,优树无性系穗条3万多条;同时,在选种过程中加大优良基因资源收集,尽可能保护更多的优良基因。
为了实现优质种质的高效管理利用,杨章旗及其团队建立了种质资源的表型物候及生长、DNA遗传位点、木材材性、松脂产量和组份数据库。“我们希望在保存更多的种质资源的同时,研制出更优质的良种和高产配套的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的优质木材,取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杨章旗说。
科研必须“立地”
杨章旗在林业行业33年的坚持源于一个“情”字,他真诚地期待松树研究能够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除研究外,杨章旗主要致力于培养年轻科研人员,让广西松树研究后继有人。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广西全区范围内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科较为齐全的松树科研团队。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做了30年才培育到第二代,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个数字,无论是从产量、质量还是用途上,一定要把它做到极致。而这个目标它不是说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做完的,也可能要几代人长期做下去。”杨章旗说。
一次,团队中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把自己想要主攻的科研方向跟杨章旗做了汇报,杨章旗很是高兴。“看着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有科研想法是件很欣慰的事情。”但是他转念又说,“科研工作者想好了就要坚持做下去,别做个两三年就放弃了,那我觉得这个是不行的。”
作为领路人,杨章旗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青年人一剂清醒剂,并督促其坚持下去。“做基层科研工作谈不上‘顶天’,但是必须要做到‘立地’,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正是凭着这样的责任感,杨章旗培育了首批“八桂学者”等创新团队,带领的“松树资源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在设岗5年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松树的选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33年磨一剑,谈及取得的成就,杨章旗表示,自己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勤奋、刻苦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如青松,唯有根深藏沃土,方能成长向蓝天。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22日01版)
信息来源:http://news.gmw.cn/2020-04/22/content_33758634.htm
原标题:青松品质赤子情怀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