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法检面试热点:群体性恐慌事件
【背景链接】
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群体性恐慌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有媒体评价说,这是一个恐慌的年代,"食品安全恐慌"、"股市恐慌"、"楼市恐慌"、"油价恐慌"……凡此种种,似乎已成常态。
【深度解析】
盲目的恐慌和逃离,通常是个人心理的正常反应。但是当恐慌心态成为群体性反应,公共场合中的每个人盲目跟风、亦步亦趋,无疑凸显出了公众对公共安全的焦虑。尤其近年来,公共场合的突发事件频发,持刀伤人、爆炸等现象的出现,都让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传播迅速,多数民众来不及辨别真伪,恐慌阴影已快速蔓延。二,从涉及内容来看,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是群体性恐慌事件的多发领域。三,从传播路径来看,口口相传是其主要的传播特点。四,分析各类恐慌性事件,谣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群体性恐慌心态原因分析,一是国人不安全感增加。二是谣言传播先于真相发布。三是媒体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具体措施】
首先,宏观层面上需要:
一,打击网络谣言,净化互联网生态。互联网的治理需从多角度下手,标本兼治。
二,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和监管力度。一方面,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限制某些媒体为经济利益或者吸引公众眼球,对可能造成群体恐慌信息的刻意渲染。在议题设置上更严格把关,权衡社会影响的利弊。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加强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管理。话语权的下放、"把关人"职责的缺失,使得有些自媒体在信息传播时缺少章法,谣言、恐慌在这里更容易滋生蔓延。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并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同时扩大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和机会。经验表明,只要尊重舆情民意,尊重传播规律,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公共危机反而有可能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机会。
其次,从民众层面来看:
面对群体性恐慌,需要公民个体认知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公共场合内的事件做出清晰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同时,在突发事件面前,公民个体更应该掌握逃生与自救的技巧,并避免对公共秩序造成破坏。群体性恐慌的背后,需要公民个体理性心态的支配,但前提必须是社会公共安全秩序得以构建,消除安全焦虑心态滋生的土壤。从这个方面来看,在政府责任范围内,应该侧重做好管理、救助、安全防范等,使所有的潜在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防控。同时,公民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还需要政府强化职责,在应对思路、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培训教育和互动沟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