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7江西法检行测技巧:巧解行测言语理解,这些章法你得懂

来源: 2017-09-13 17:27

 言语理解与表达向来以"无章可循"著称,由于题型本身主观性强的特点,导致很多考生对于言语理解望而却步,干脆甩掉科学的解题方法,而改用"语感顺读"来掩耳盗铃。这其实在根本上与言语理解的考察大纲相冲突,也是很多考生在言语理解这一板块发挥失常的"症结"。所以今天立正政法干警考试网就来探讨一下言语理解这个版块有哪些章法可寻,从而给同学们的复习提供借鉴和引导。

1、理性运用语感

逻辑填空题一直是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必考题型,而且难度是几种题型中最大的。其实题目本身的难度是一方面,考生主观上的解题误区也是该题型出错率高的原因。很多考生在学习了言语理解的方法之后,会有一种惰性习惯,觉得凭逻辑呼应法和词语辨析的方法解题有点麻烦,所以还是投机取巧地才用语感做题,这其实是对自己复习的不负责,于长远来说,贻害无穷。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比如给我们一个考生非常熟悉的词"需求",给出两个选项供我们选择,一个是"刺激",一个是"激发",面对这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很多考生第一反应就是凭借语感顺读一下,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刺激",但是当听到小部分同学选择了"激发"之后,很多同学就犹豫了,开始对着"刺激"和"需求"多读上几遍,前两次读觉得不太对,再读几次感觉好像有点对,最后读上几遍发现"激发"搭配"需求"还是挺"对"的,最终答案就选错了。在这里,答案应该选择"刺激",这里凭语感是不正确的方法,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就知道,语感是怎么来的呢?读的次数多了,语感就建立起来了。

在这里,我们应该用到辨析词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词语的固定搭配。看两个词语是不是固定搭配,不光要看词语读着顺与不顺,而是要看他们在意思上是否讲得通。"刺激"是使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起反应的意思,而"激发"是使发奋或使奋起的意思,所以与需求进行搭配,必然是强调是产生一种需求的反应,而非发奋奋起。答案也就确定了。的确,一开始用言语的解题方法做题,会让很多考生觉得"太慢",但是只要能多练习,多适应这些做题的思路,后面做题就会越做越顺。对待"语感"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凭语感做题其实是一种非常中庸的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用语感做题不会错很多,但是也不会对很多,而且很容易状态不稳,这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其实说明了语感的"不靠谱"。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