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7江西法检考试申论热点:乡村复兴

来源: 2017-09-14 09:12

 背景链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让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寻找梦中田园、留住记忆乡愁的探索实践。

综合分析

[必要性]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乡村不仅是农耕经济的载体,而且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诗宋词中曾留下几多对田园乡村的咏叹。但曾几何时,乡村在工业文明的发展大潮中黯然失色、日渐没落。无论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吐槽,还是对农村"空心化"引发各类社会治理问题的担忧,乡村几乎成了封闭与落后的代名词。乡村发展向何处去,已是一道令人困惑的选择题。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我们面临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发展历程。此时此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诸如能源环境问题、文化传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其背后,都和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失衡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城市文明单极化扩张,而是同时推进乡村文明的复兴。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必须唤醒乡村复兴的意识和理性,必须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

致力于乡村复兴、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让我们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意义]

一、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体现的是竞争力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特色资源,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生态是重点、特色文化是内核。历史经验表明,农村的衰落、农民的外流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不振、经济不兴,所以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同时,"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必须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与城市不同的特色农村生态景观;而乡村蕴含着社会经济变迁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传承最大的载体,必须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二、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呈现的是意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世人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被传诵至今,就是因为写出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园意境。乡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就要遵循发展规律,尊重农村习俗,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着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

通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在农村大地上留住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凸显的是可持续

乡村不但要美丽,而且要宜居,更要有活力,只有这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乡村建设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现在,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乡村被小城镇掏空,小城镇又被中小城市边缘化,中小城市则在大城市面前失去了聚集优势资源的能力。乡村出现"空心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镇和乡村之间未能实现均衡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乡村失去吸引力,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