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申论热点:莫让短视频为食品安全谣言提供寄生土壤

来源: 2018-12-02 14:22

 [表明观点]

此类“关怀式谣言”的制造者看似菩萨心肠,实则是利用读者的善良和关切牟利。自媒体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与经济收益挂钩,经济利益驱使下,少数自媒体从业者抓住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的心理,炮制耸人听闻的谣言吸引眼球、增加粉丝、从中渔利。

[综合分析]

“竟然”等耸人词汇,真人现身说法、看似有视频有真相。事实上,这种以警示食品安全的面目出没在朋友圈的短视频与其他食品安全的谣言相似,这种“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这些戴上真相或科学面具的视频化谣言比纯文字谣言更具蛊惑力。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幕帖和阴谋论,向来自带易传播体质——它迎合了公众的“负面想象偏好”。神经学研究表明,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而之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风波,造成了叠加效应,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认知门槛高等因素,导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在“惊弓之鸟”的状态里兜圈。

短视频时代,视频在许多人眼中意味着更高的信服力,而圈层化传播和算法推荐构筑的“信息茧房”,既会厚植谣言寄生的土壤,让谣言在人以类聚的小圈子里内销,还会让辟谣遭遇逆火效应的反噬——辟谣说法很有可能被部分信谣传谣者视作“谣”,造成辟谣效果大打折扣。这更容易引发公众恐慌,也会使企业或产业遭受重创。如:“蛆橘事件”导致全国柑橘严重滞销;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黑木耳狂打农药的视频也会误导消费者,进而导致菌农菇农被殃及。

[参考对策]

一是发布平台要担起监督责任。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内容把关,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严格广告发布机制,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

二是短视频时代遏制食品安全谣言,要做到:谣言止于“知”,即满足公众知情权;谣言止于“制”,即完善治理谣言的法律制度;谣言止于“治”,即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

三是对应的科普辟谣机制也要跟上节奏,不只是借助新媒体渠道和短视频形式,还应“向算法等技术要辟谣的触达率”,让辟谣的声音精准覆盖谣言传播管道和抵达人群,让科学话语的“说服力+传播力”对冲谣言的蛊惑力。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