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热 点:住宅变“猫宅” 不能挑战 公序良俗

来源: 2019-04-08 12:23

 [表明观点]

越是人口密集区域,民众之间可能存在的龃龉就越多。住宅变猫宅事件,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人与动物(宠物)的不和谐,归根结底仍是人与人的不和谐。尽管此举亦属户主的“自由”,但无论如何,个体的权利都不能以挑战公序良俗为前提,必须有所克制。

[分析观点]

在人口密集的小区,虽然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排斥宠物的存在,但至少也需优先保障人而非动物的权益。

一者,人的住宅变成了“猫宅”,尽管主人并不介意,但也该考虑邻居的感受。这是对人员密集区域的基本要求,也是基于道德之上的公共利益所在。你拥有房子的全部产权,固然可以决定如何使用,也有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不得侵害他人的权利。房子是用来住人的,如果拿来养猫,且这些猫的用途是为了“参加猫展”,不仅改变了房屋的用途,也侵害了邻居的正当居住权益。必须明白,居住权益不仅指“关上门”的权益,而是本来就包括居住环境。

二者,民众之间的权利诉求,也应该建立在基本的克制与基本的互信上。有人居住,顺带养几只猫,并无问题,但只养猫不住人,则住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这样的做法,无论是从难闻的气味这一“真实的感受”出发,还是从与动物为伍这一“想象的真实”出发,都让人难以释怀。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邻居心理上的反感确实应该比现实危害大得多。

[参考对策]

邻居的不满、舆论的质疑等等,也是一种小范围的“邻避”。早些时候,民众的权利意识尚不强烈,或者说处于过度抑制状态,而这些年,随着权利意识的苏醒,则由此而产生的“邻避”冲突就变得日益频繁。对此,当事人不能太任性,不要把自己的权利建立在对他人的冒犯之上,小区的物业也不能听之任之。物业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小区的秩序,维护业主的安全。管好“猫猫狗狗”,不仅是主人的事,也是物业的责任。

从监管部门而言,也不能动辄推诿,像“不在管理范围”“并无法律规定”等说辞,其实也是不作为的表现。既然出现了权利争议,当然应该及早介入,该规范的规范,该协商的协商,若是一推了之,难免出现恶性事件。良好的秩序、优质的环境不会从天而降,本身就是不断质疑、不断调适、不断修正的结果。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