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时事政治:伟大的创举-中国减贫事业“当惊世界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并落实落地落细,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正向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迈向全面小康。同时,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还有一定规模的贫困人口亟待扶贫脱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并落实落地落细,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正向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创新扶贫脱贫方式方法,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脫贫攻坚大力推进。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亲临扶贫第一线进行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贫困地区,深入基层,访民情察民生,就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把党的关怀送到扶贫第一线,送到贫困户心坎儿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多、致贫原因不尽相同的实情,我们党加强对扶贫脱贫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蹄疾而步稳,开创了扶贫脱贫工作新局面。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以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从当前到今后的扶贫脱贫工作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重点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程。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形成了多管齐下、合力共助的脱贫攻坚施策体系,使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见效新阶段,既强化了脱贫攻坚力度,也提高了脱贫攻坚质量。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达7.7亿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也随着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9899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从2012年年末到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2018年年末,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分别降至147万人、597万人和926万人,分别比2017年减少153万人、515万人和718万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已率先基本脱贫,中部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继续明显减少。具体分省看,2018年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6%以下。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的省份有23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青海、宁夏等,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不同程度地都名列在榜。
目前,我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步伐加快。2018年,中央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减贫480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38%;贫困发生率比2017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下降速度快3.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5月中旬,又有283个贫困县通过了省级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人民政府宣布脱贫摘帽,中西部22个省区市首次实现均有贫困县退出。至此,全国共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全部贫困县的52.4%。
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这不仅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作出重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方案,对同样寻求脱贫之路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脱贫内生动力弱等,成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对于这种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难啃的“硬骨头”,就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采用非常之力,采取非常手段,以更有力的行动和更扎实的工作,迎难而上、克难而进,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彻底变成现实。
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2019年,我国计划再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33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越到脱贫攻坚的决胜关键之时,脱贫攻坚的难度就越大,就越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尤其对于“三区三州”这类深度贫困地区,中央财政及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转移支付,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提高保障水平,稳定实现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
注重强化产业扶贫力度。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依托贫困地区农业农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改善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实施易地搬迁、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实施“互联网+”工程等,为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创造了条件。产业兴旺、经济发展,将“输血”变为“造血”,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着力激发培育脱贫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故而,在脱贫攻坚中,要更加注重扶智、扶志,着力激发培育脱贫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等举措,帮助贫困人口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贫困人口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形成积极向上、励志有为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在帮扶式脱贫推动下,引导贫困人口走上依靠自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路。
要努力实现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脱贫成效。脱贫攻坚固然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和作为,但更需要精雕细刻的绣花真功,扎实推进,不能为了“短平快”而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因此,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加强督察问责,坚决整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必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从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前,脱贫攻坚已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我们更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迈向全面小康。同时,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还有一定规模的贫困人口亟待扶贫脱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并落实落地落细,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正向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创新扶贫脱贫方式方法,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脫贫攻坚大力推进。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亲临扶贫第一线进行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贫困地区,深入基层,访民情察民生,就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把党的关怀送到扶贫第一线,送到贫困户心坎儿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多、致贫原因不尽相同的实情,我们党加强对扶贫脱贫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蹄疾而步稳,开创了扶贫脱贫工作新局面。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以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从当前到今后的扶贫脱贫工作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重点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程。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形成了多管齐下、合力共助的脱贫攻坚施策体系,使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见效新阶段,既强化了脱贫攻坚力度,也提高了脱贫攻坚质量。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达7.7亿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也随着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9899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从2012年年末到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2018年年末,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分别降至147万人、597万人和926万人,分别比2017年减少153万人、515万人和718万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已率先基本脱贫,中部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继续明显减少。具体分省看,2018年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6%以下。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的省份有23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青海、宁夏等,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不同程度地都名列在榜。
目前,我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步伐加快。2018年,中央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减贫480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38%;贫困发生率比2017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下降速度快3.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5月中旬,又有283个贫困县通过了省级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人民政府宣布脱贫摘帽,中西部22个省区市首次实现均有贫困县退出。至此,全国共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全部贫困县的52.4%。
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这不仅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作出重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方案,对同样寻求脱贫之路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脱贫内生动力弱等,成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对于这种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难啃的“硬骨头”,就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采用非常之力,采取非常手段,以更有力的行动和更扎实的工作,迎难而上、克难而进,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彻底变成现实。
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2019年,我国计划再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33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越到脱贫攻坚的决胜关键之时,脱贫攻坚的难度就越大,就越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尤其对于“三区三州”这类深度贫困地区,中央财政及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转移支付,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提高保障水平,稳定实现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
注重强化产业扶贫力度。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依托贫困地区农业农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改善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实施易地搬迁、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实施“互联网+”工程等,为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创造了条件。产业兴旺、经济发展,将“输血”变为“造血”,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着力激发培育脱贫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故而,在脱贫攻坚中,要更加注重扶智、扶志,着力激发培育脱贫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等举措,帮助贫困人口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贫困人口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形成积极向上、励志有为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在帮扶式脱贫推动下,引导贫困人口走上依靠自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路。
要努力实现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脱贫成效。脱贫攻坚固然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和作为,但更需要精雕细刻的绣花真功,扎实推进,不能为了“短平快”而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因此,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加强督察问责,坚决整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必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从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前,脱贫攻坚已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我们更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