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西中烟工业考试时政热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呈现新特点(2)
客观地位与主观认同不一致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以职业地位测量的客观社会阶层地位都有提高,处于下层和中下层职业地位的群体规模缩小,而处于中层、中上层甚至上层的职业地位群体的规模则相应有所扩大。然而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人们对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主观认同却呈现出一种不同的变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和2015年年度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均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个人财富、收入和消费水平都达到了中等程度甚至较高水平,但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中下层或下层。按客观指标定义的中产阶层人数明显增长,但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的人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增长。
对于造成客观地位和主观认同不一致的原因,有多种研究和解释。有学者认为,一是相对剥夺感,例如,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二是焦虑感和生活压力较大,例如,住房、医疗、养老、就业和物价等方面感受到较大的压力;三是制度性歧视使得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并不完全认同其属于中产阶层,例如,进城务工人员。主客观阶层认同不一致,还与社会环境变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密切相关,形成代际认同的显著差异。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群体倾向于政治身份建立中产阶层认同,认为体制内工作是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的重要判断标准。而“80后”“90后”群体在阶层认同上更依赖其对自身经济身份的判断,认为金钱收入、市场机遇、资源的占有是判断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的标准。有学者提出“混合型”主观阶层认同的概念,并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和2013年的数据研究了中国民众的主观阶层认同及其偏差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表明,本人、配偶和父母的客观社会地位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且配偶和父母的社会地位是导致个体的主客观阶层地位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无论哪种解释,主观阶层地位认同比客观阶层地位认同比例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
国家对社会结构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保障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和收入差距在缩小。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6亿元,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支出115903亿元,占总体预算支出的52.5%,比2017年增长了约7.5%。2018年,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2亿人、1.96亿人、2.39亿人。全国有低保对象4620万人,供养城乡特困人员48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同比增长7.6%和12.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2倍,2017年为2.71倍,2018年为2.69倍。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86万人,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完成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大批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搬进新居,实现住有所居。2018年是棚改三年攻坚的开局之年,棚户区住房改造新开工600多万套。
特大城市人口控制能力在增强。例如,北京市最近几年来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流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新世纪以来到201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呈迅速增长态势。其中,2000-2005年期间年均增加20万人,2006-2010年年均增加近70万人。2011年以后,外来人口增速逐渐回落,2016年和2017年出现负增长。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仍处于快速调整变化过程中,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尚未定型,仍然有较大的调整变化空间。
信息来源:http://theory.gmw.cn/2019-11/04/content_33290372.htm
原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龚维斌
原标题: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呈现新特点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