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贵州军队文职考试申论范文阅读: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
优化学术生态,真正打造有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文献索引系统,SCI被国内外广泛使用,但其并非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将造成学风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对此,教育部、科技部不久前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破除论文“SCI至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吁。一段时间以来,SCI论文相关指标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使得一些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现象。优化学术生态,真正打造有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尽快扭转“论文挂帅”“SCI至上”等现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评价指挥棒问题。此次印发的《意见》强调,要“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要求“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意见》指出,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同时明确,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指标的数量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等等。
破除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而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加快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评价体系,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树立正确政策导向,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科技创新中的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等现象。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在学术评价中,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让评价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才是更为科学、理性的方向。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明确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等等。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在引领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创新氛围上率先行动。只有坚持科学评价导向,才能真正释放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装上强大引擎,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进一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02日05版)
信息来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302/c1003-31611600.html
原作者:赵婀娜
原标题: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
作为一种文献索引系统,SCI被国内外广泛使用,但其并非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将造成学风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对此,教育部、科技部不久前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破除论文“SCI至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吁。一段时间以来,SCI论文相关指标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使得一些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现象。优化学术生态,真正打造有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尽快扭转“论文挂帅”“SCI至上”等现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评价指挥棒问题。此次印发的《意见》强调,要“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要求“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意见》指出,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同时明确,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指标的数量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等等。
破除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而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加快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评价体系,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树立正确政策导向,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科技创新中的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等现象。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在学术评价中,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让评价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才是更为科学、理性的方向。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明确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等等。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在引领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创新氛围上率先行动。只有坚持科学评价导向,才能真正释放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装上强大引擎,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进一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02日05版)
信息来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302/c1003-31611600.html
原作者:赵婀娜
原标题: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