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贵州军队文职考试专业科目备考: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学)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学)
1. 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 f 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血管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吸收过程和特点。
(1)口服
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给药方便.大多数药物能充分吸收。胃肠道的吸收面积大、内容物的拌和作用以及小肠内适中的酸碱性(pH 5.0- 8.0)对药物解离影响小等因素均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影响胃肠道对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服药时饮水量、是否空腹、胃肠蠕动度、胃肠道pH、药物颗粒大小、药物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理化性相互作用(如钙与四环素形成不可溶的络合物引起吸收障碍)等。此外.胃肠道分泌的酸和酶以及肠道内菌群的生化作用均可影响药物的0服吸收,如一-些青霉素类抗生索因被胃酸迅速灭活而口服无效,多肽类激紫如胰岛索在肠内被水解而必须采用非胃肠道途径给药。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世的量大,则进人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f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关效应(irstpasffele有的药物可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部分也属首过消除。胃肠道外途径给药时.在到达作用部位或把器官前,可在肺内排泄或代谢一部分药物,这也是一种首过消除,肺也因而成为一-首过消除器官。首过消除高时,机体可利用的有效药物量少,要达到治疗依度,必须加大用药剂量。但因剂量加大,代谢产物也会明显增多.可能出现代谢产物的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首过消除高的药物而决定采用大剂量口服时,应先了解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和消除过程。
(2)吸入
除了气态麻醉药和其他一此治疗性气体经吸入给药外.容易气化的药物,也可采用吸人途径给药,如沙丁胺醇。有的药物难溶于一般溶剂.水溶液又不稳定,如色甘酸钠,可制成直径约5um的极微细粉末以特制的吸人剂气雾吸人。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因此只要具有、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收。气道本身是抗哮喘药的靶器官,以气雾剂解除支气管痉挛是一种局部用药。
(3)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的目的是在皮肤,眼,鼻.咽喉和阴道等部位产生局部作用。有时也在直肠给药以产生局部抗炎作用,但大部分直肠给药是为了产生吸收作用。直肠给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直肠中.下段的毛细血管血液流入下痔静脉和中痔静脉,然后进人下腔静脉.其间不经过肝脏。若以栓剂塞人上段直肠,则吸收后经上痔静脉进人门静脉系统。而且上痔静脉和中痔静脉间有广泛的侧支循环,因此,直肠给药的剂量仅约50%可以绕过肝脏。为了使某些药物血浆浓度维持较长时间,也可采用经皮肤途径给药。如硝酸甘油软音,但这是一种全身给药方式。
(4)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如口服硝酸什油首过消除可达90%以上.舌下给药时由血流丰富的颊韩膜吸收,直接进人全身循环。
(5)注射给药
血管注射避开了吸收屏障面直接人血,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肌内或皮下注射时,主要经毛细血管以简单扩散和滤过方式吸收.吸收速率受注射部位血流量和药物剂型影响。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比皮下组织丰富,故药物肌内注射--般比皮下注射吸收快。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植人片可在局部滞留,吸收慢,故作用持久。
2.分布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很多因索影响,包括药物的脂溶度、毛细血管通透性、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结合能力、药物的pKa和局部的pH、药物载体转运蛋白的数量和功能状态、特殊组织膜的屏障作用等。
3.代谢
药物作为外源生物质(xenobioties)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此外,胃肠道、肺、皮肤、肾等也可产生有意义的药物代谢作用。
4.排泄
排泄(exeretion)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从尿液排泄,其次经胆汗从类便排泄。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药物也可经汗液和乳计排泄。
(1)肾脏排泄
肾脏对药物的排泄方式为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是对已经进人尿内药物的回收再利用过程。
①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孔较大,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合型药物外,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滤过速度受药物分子大小、血浆内药物浓度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②肾小管分泌
近曲小管细胞能以主动方式将药物自血浆分泌人肾小管内。除了特异性转运机制分泌能萄糖,氨基酸外,肾小管细胞具有两种非特异性转运机制分别分泌有机阴离子(酸性药物离子)和有机阳离子(碱性药物离子)。经同一机制分泌的药物可竞争转运体而发生竞争性抑制。通常分泌速度较慢的药物能更有效地抑制分泌速度较快的药物。丙磺舒为弱酸性药,通过酸性药物转运机制经肾小管分泌、因而可竞争性地抑制经同一机制排泄的其他酸性药、如青霉索.两药合用后青雷教血药浓度增高.疗效增强。可用于少数重症感染。噻嗪类利尿药、水杨酸盐保泰松等与尿酸竞肾小管分泌机制面引起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许多药物与近曲小管主动转运载体的亲和力显著高于和血浆蛋门的亲和力,因此药物经肾小管分泌的速度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③肾小管重吸收
(2)消化道排泄
药物可通过胃肠道壁脂质膜自血浆内以简单扩散方式排人胃肠腔内,位于肠上皮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也可直接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内分泌排人肠道。当碱性药物血药浓度很高时,消化道排泄途径十分重要。如大量应用吗啡(pKa7.9)后,血液内部分药物经简单扩散进人胃内酸性环境(pH1.5-2.5)后,几乎完全解离,重吸收极少,洗胃可清除胃内药物;如果不以洗胃将其清除则进入较碱性的肠道后会再被吸收。
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人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enterohepatie eyele)。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和作用维持时间。若中断其肝肠循环,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均可缩短。强心背中毒时,口服考来烯胺可在肠内和强心苷形成络合物,中断强心苷的肠肝循环加快其粪便排泄,为急救措施之一。
(3)其他途径的排泄
许多药物也可经汗液、唾液、泪液和乳汁排泄。这些途径的排泄主要是依靠脂溶性分子型药物通过腺上皮细胞进行简单扩散,与pH有关。药物也可以主动转运方式分泌人腺体导管内,排人腺体导管内的药物可被重吸收。经唾液进人口腔的药物吞咽后也可被再吸收。乳汁酸度较血浆高了,故碱性药物在乳汁内的浓度较血浆内浓度略高,酸性药物则相反。非电解质类(如乙醇尿素)易进人乳汁达到与血浆相同浓度。挥发性药物和气态麻醉药可通过肺排出体外。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