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企业动力,我们收获的,将会是更美丽的环境和“更好过”的日子
库布其颠覆了很多人对沙漠的想象。车下高坡,平野千里。公路两旁,成片的甘草树丛汇成“绿洲”,这既是库布其“治沙改土”的先锋植物,也是当地农牧民的“绿色银行”。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鸟难越、黄沙漫卷的无边荒漠。几十年里,是什么让蛮荒披绿?库布其又是如何做到既“绿了沙漠”,又“富了百姓、强了企业”的?“公益与产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地治沙企业的总结,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库布其当地流传一句话,“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这可谓是对过去治沙经验朴素但绝不失深刻的总结。没有人会认为,飞沙走石是良好的生活环境,但要治沙,没有产业布局,缺少市场效益,路可能走不远。一度,当地相继出台禁牧、休牧和以草定畜等政策,牛羊的数量是减下来了,草也长起来了,但牧民们口袋里的收入却减少了。“沙治了,人却穷了”的尴尬,使得一些牧民不得不重新走上过度放牧、垦荒的老路子。“不发展沙产业,不仅治沙人要受穷,治沙的成果也不能巩固”,这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
治沙是一项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恐怕难以持续。要知道,沙漠里,交通不便,树苗往往需要从几十里甚至数百里之外驮回来;农牧民掌握的种植技术有限,刚种下的树,很可能转个身就被风吹倒了;加上气候恶劣,头天种下的小树苗,第二天就可能被黄沙给埋了。以至于,在库布其沙漠里,种活一棵树,成本足足需要数百元。如此高昂的成本,如此严峻的条件,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不仅难以支撑,更无法持续。从这个角度而言,激发内生活力,才能真正缚住“黄龙”。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