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关乎根本的启示。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像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在路遥的当时是现实存在的、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孙少平的身上包含着许多普通人甚至作家本人的影子,他是他自己,他又是无数人,这使得他很容易进入大众的情感世界,被读者视为血肉相连的现实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孙少平身上,折射出现实矛盾的结构,对应着社会的复杂运动,所以他身上又有一种历史的雄辩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孙少平这一形象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源于生活,还因为他具有高于生活的理想主义向度。他的奋斗不仅仅是现实功利主导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舒适更体面的生活,这个人物的行动之中,还寄寓着路遥对于真正的幸福、对于内心成长和精神完善的想象和创造。路遥的了不起也正在于此——他把一个人的现实奋斗过程,写成了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史。所以,当我们谈到新人、谈到英雄的时候,绝不仅仅是在谈论实用理性和现实逻辑,更不是在谈“成功学”,而是一定会归结到人物精神世界的力度和高度、归结到人物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寻求精神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
从根本上说,新时代中国文艺就是要认识人、理解人、塑造人,从而将广大的人民从精神上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与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的情感和价值的共同体。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他的力量正在于心灵的宽阔,他有能力爱自己,更有能力、有胸怀去爱他人,能够在情感上深刻地贴近和进入那些看似与他无关的广大人群。托尔斯泰在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他在《忏悔录》里说,有一些时刻,他觉得困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该做什么,走到了深渊的面前。而使他摆脱这种绝望感的,是他接近了劳动人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这种能力和胸怀。所谓“民胞物与”、“先天下之忧而忧”、“感时忧国”,谈的都是这个问题。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