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往今来,多少诗篇都为亲情书写。它是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基因,是我们心底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以此为根脉,生发出美好的家庭伦常、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最终构筑起我们须臾不离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
这种情感没有远去。在一位留守山村的老年农民,以及一位以动漫为伴的城市孩童之间,通过佩奇为纽带,他们在情感世界里得以联结。这份朴素而浓烈的情感,也在祖孙三辈人之间得以传承。推而广之,这部短片令无数人热泪盈眶,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得以体验价值、文化和情感共同体的洗礼,这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当然,一则短短几分钟的商业广告,远远无法承载我们真实的日常和情感重量。《啥是佩奇》的爆红,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声追问:有没有意愿把创作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有没有能力挖掘和诠释真实的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张力?须知,乡与城、父与子、传统与现代,这些几乎是国人生活中面临的“元命题”,却只在年复一年的返乡期才成为短暂的话题焦点。这些“元命题”所蕴藏的内涵,远比《啥是佩奇》以及每年一度的“返乡爆文”所表现得复杂、厚重、充满张力。留守爷爷一片挚爱背后,有着更多辛酸苦涩。代际之间的情感指向,也不是那么平面和单向。甚至过年本身,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并非快乐团圆那么简单。一顿团年饭,浓缩着更多的欢欣和悲苦,包含着人生和生活的百味杂陈。
这些重要的命题,呼唤着更深刻、更有力的艺术创作。直面它们的优秀作品,将可以触动情感、抚慰人心,赋予人们风雨兼程的精神力量。多年以来,《功夫熊猫》成了爆款,《花木兰》被反复演绎。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文化语境和故事,却被好莱坞电影反复言说。现在,《啥是佩奇》的一夜爆红,再次清晰无误地标出了人们的情感所依。而它,或许也正是文艺创作的方向所指、路径所在。
封寿炎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