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营后,政府按资产付给资本家利息。究竟付多少利息合适呢?大多数资本家都抱着“争三望四”的心态。用他们的话讲,就是“三厘稍低,四厘不好讲,五厘不敢想”。结果政府一律定息为5%,从1956年1月算起,定息期限为7年。1962年到期后,又决定延长到10年。这出乎多数资本家意料。对私方付年息5厘作为“赎买”代价,并安排他们工作,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这种方法确实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创造。
从1953年到1956年底,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从那时起,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门槛。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什么那样艰辛和曲折?
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1953年第一天到来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行的脚步中出现了新的音符。《人民日报》这天的社论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社论还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确,工业化的景象让人激动,让人感到新奇和自豪。当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时候,从前连铁钉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建造的飞机、机床和电子工业。这年,随着12辆解放牌汽车出厂,一首叫《老司机》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1956年秋天,迈进社会主义门槛的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开幕词里说,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模式,谁也没有见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做法,谁也没有干过。俗话说,“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既然是前所未有,那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吧。
摸索的过程就像是雾中行走,很曲折,很艰辛,也很容易出问题。在经济建设上出的大问题,是1958年搞的“大跃进”运动。所谓“大跃进”,一是全民炼钢。因为在那个年代,钢铁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代表着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但“大跃进”炼出来的钢铁,许多是不能用的。二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许多地方弄虚作假,竞相“放卫星”。三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把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成为更大规模的人民公社,生产资料以及某些生活资料不分社队统一调配。结果在分配上出了问题,比较穷一些的生产队,揩比较富裕的生产队的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