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讲,需要面对的改革发展重任、各种风险挑战,并不比过去简单轻松,必须静下心来,摆正自己的位置,想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
世间万物,离不开所居之处。所居之处,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有时更关乎立场、方向、原则甚至道路的选择,不可不慎重对待。
南朝梁《殷芸小说》中,有这样两句关于树木的论述。其一,“子独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寸之阴,下被数千之痕,此木非与天下人有仇怨,盖所居者然”。其二,“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桐乎?上枝干青云,下根通三泉,上有猿狖,下有赤豹麒麟,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此木非与天下之人有骨肉,亦所居者然”。一则为河边之树,一则为山巅之松柏、檀桐,两者之所以境遇不同、前途不同、命运不同,皆因“所居者”迥异。
诚如此,立身处世之环境清浊,与哪些人相处交好,往往能够决定事业之得失成败,岂可不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早年亲近君子、重用贤相管仲,得以九合诸侯、名扬天下,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桓公后来没有听从管仲临终时的劝告,不再重用君子贤人,身边整日围绕着易牙、开方和竖刁等人,结果导致小人专权,国势日衰,自己也落得个晚景凄凉。
择善而居、亲贤远佞的道理,不少典籍中都有所阐述。如,《孔子家语》中记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又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些都是在提醒人们,只有慎重选择所居之处和亲近之人,才能成就功业、远离祸患。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