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反映了王充长期处于社会基层的深切体会,也体现了产生于殷周革代之际的民本传统。殷人相信神权,认为自己享有天命,政权有上天保佑,“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真实的历史是,东夷成汤革了夏桀的命,西岐武王革了商纣的命。“汤武革命”促使周人反思保有一个政权的根本或者说一个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所在。他们的结论是“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通俗地讲,就是没有永恒的天命,只有永恒的德性;帝或上天不会无原则地保佑一个政权,而只会保佑那些有“德”的政权;统治者的德性比天命更为重要。所以,为了“永命”,就必须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否则就会被革命,身为天下戮。殷周以来,“革命”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易传》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德”的施与对象是“民”,得民者得天下。以“德”为媒介,周人把天、天命转化为民、民心;主张欲知天意,须听之于民。《尚书》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如何听之于民?古代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徇以木铎”是其中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咨询。《周礼》上说:“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于市朝。”《诗经》上说:“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即是割草打柴的平民。《诗经》中的《国风》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其来源之一即周王派使者到民间采风所得,这叫“木铎采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颜师古注释说:“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诗经·皇皇者华》正是一首描述使者咨政的诗,其中说:“载驰载驱,周爰咨诹。……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载驰载驱,周爰咨度。……载驰载驱,周爰咨询。”由于历史上存在采风咨政制度,所以《左传》有“子产不毁乡校”的记载。子产说,人们在乡校中议论执政,“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表现了贤人为政的气度和胸襟。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