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水草丰美、“棒打狍子瓢舀鱼”成了传说,古老的湖泊在呻吟,湖畔人家深深体会到失去一湖清水的痛楚。
“小时候,湖面退成一条线。家里来客人或过年过节想吃鱼,得骑马奔出10多里地,运气好的话老半天才能弄到条鱼。”57岁的村民齐海军回忆。
“白花花的盐碱面子满天飞!”张文回想起来,只觉心酸,“许多人远走他乡,留下来的只能靠熬碱、卖碱维持生计。”
“湖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碱成分,没有水体的滋润和约束,随风扩散,严重侵蚀了周边的良田草原,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建伟介绍。
痛定思痛。1976年,当时的县领导提出:引松花江水复活查干湖!
“全县总动员,男女老少都参加。白天黑夜干,歇人歇马不歇车。”齐守富曾参与“引松入查”工程,至今印象深刻,“我那时初中刚毕业,生产队8个小伙子一组,我带队。那南泡子底儿黏啊,挖一锨,装土篮子里都倒不出去。那时候没钩机,清一色人力,但有的是积极性,能被分配点任务就乐得很。”
手抬肩挑,锹挖镐凿,历时8年,长53.85公里、底宽50米的“引松入查”工程贯通。松花江水流进来,使得查干湖面积达到506.84平方公里。
“查干湖人领略了生态失衡的可怕。他们的选择不是抛弃这片土地,而是修复本源。这种认识与实践可谓查干湖人的生态觉醒。”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组长曹保明说,正是这种觉醒,唤回了碧波荡漾;一个觉醒连着一个觉醒,让查干湖由干涸回归绿色天然。
科学守护
坚决遏制“唯GDP”,坚持环保底线,严把项目审批建设关。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正在成为当地人的生态自觉
无垠的冰面上,大大小小的裂缝,或如阡陌,或如长蛇。
董建伟和同事扛着设备,小心翼翼从岸边往冰湖里走。按坐标点选址、镩冰窟窿、监测记录数据;现场封存水样和冰样,测量冰厚和水深;拍照留存影像……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