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天,张溪芮拖着行李箱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始为期1年的留学生活。如今,一学期已经过去,刚刚在英国度过圣诞节的她,将会在英国过春节。
“出门在外,越发感受到自己的中国属性。”张溪芮这样说。在她看来,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没有必要为了融入当地社会而去改变自己。相反,做自己,保持乐观,善待他人,也能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己。“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之处,在爱丁堡大学的课堂上,我很乐意把中国文化和模式介绍给外国的同学们。”她自豪地说。
“说心里话,”张溪芮告诉笔者,“我觉得我之前就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非常国际化。就我的感受而言,在爱丁堡大学上课和在北外上课区别不大,不过是可选择的课种类变多,不用受限于自己学院的培养方案。”
张溪芮认为,如今不少国内大学在教学方面借鉴了国外院校的课程模式,融入了多样化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例如不少学校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不只是让学生记忆书本上的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是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张溪芮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出了这样的建议:需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经济因素,第二是专业因素。如果家庭条件较好,走出国门行万里路,可以增长见识;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就需要慎重考虑留学的性价比,要想好去哪个国家留学,是去留学还是交换等问题。因为顶着经济压力出国学习,学子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就专业因素而言,“不同学校差异很大,要审慎选择。”因此,对拟出国留学的学子来说,需要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专业倾向等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追求最好的教学资源才是意义最大的。”张溪芮如是说。
(寄自英国)
杨子元:价值因人而异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