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别的我也做不来。”如今,王泽山院士仍然忘我地工作在一线。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院士已过90岁,仍然关注着国内外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继续在一线工作,指导科研人员,给研究生授课。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病毒学,“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就是要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病毒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仍是一线研究人员的坚实后盾。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科院院士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领军人,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在奇妙的超导世界中探索。他说:“我坚信,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
2015年1月9日,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成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但对于敏来说,则是长达几十年的隐姓埋名。于敏自己从未后悔,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也致力于服务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历年的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科技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突破和发现的重量级奖项,由于它的重要性,一等奖曾经几次空缺。
凭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团队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年来,唐本忠和团队挑战传统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并通过辛勤耕耘开辟了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
搞科研,要有挑战科学难题的勇气和精神。为了找到水稻质与量的“完美协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答案。这一突破性成果对指导未来作物遗传改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而摘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桂冠。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