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益成为仪式感的道具。可以理解的是,毕竟时代变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曾扎根整个中国,现在的社会,改变命运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元,人们可以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追求价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已难以成立,显然的事实是,读书并不能保证成功,不仅不能保证成功,它还不怎么酷,缺少激情昂扬的高光时刻。所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爱书之人应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读书并不能保证成功,为何还要读?
承认读书不保证能成功,好处之一是可以将读书去功利化,回到读书的本源上。什么是读书的本源?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某人在某领域有所思所悟并将其写成书,我们感兴趣去读它,从而跳出现实生活的限制,直接吸收领略他人集多年之功的精粹,通过缤纷多彩的异质情境,体会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同时不再对内心世界走马观花,扩宽自身的生命宽度,因而变得更加包容、好奇和富有创造性。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用在如何看待读书与成功上,很有启发意义。有些事情是超出人的控制范围的,比如时代背景、家庭条件,以及社会本身蕴含的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考察确定人的价值时应该将这些属于“天”的部分排除在外,先考察属于“人”的部分,即在你现在所处的特定境况之中,你是否做出了克服现实条件束缚的努力。无论是迎合时代潮流,揭竿而起推翻忧患遍地的秦王朝的陈涉,还是违背时代潮流,通过将原本只属于贵族的官学知识传授给广大弟子以此来试图恢复礼乐秩序的孔子,都能够进入本来由出身和血统决定的“世家”。你可能是为了在考试中胜出而不得不看书,可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向书中寻求答案,也可能是困惑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而读书求索,只要在人事上奋进,做出超越现实条件的努力,这就和成功一样值得记录和珍视,至少在司马迁看来是如此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